好幾年前到台北六張犁拜訪朋友,因很久以前曾去過,但忘了住三樓還是四樓。公寓有左右兩排對講機,我想先就按四樓左邊對講機試試,請問「是陳公舘嗎?」對方說不是就掛了對講機,我再按一次對講機「請問您隔壁是姓陳嗎」,對方傳來我不管別人的事又掛了,找到我朋友後發現就是住在他們隔壁。
現代人彼此住得很近,但心卻很遠;大樓蓋得很高,視野卻很小。人心看似熱烈,實則冷漠。
名作家利奧‧巴士卡力曾明確指出,今天的人之活得不快樂,就是大多數人都太自我、太冷漠。他說:「我們關心的,遠比我們知道的少;我們知道的,遠比我們所愛的少;我們所愛的,遠比我們能愛的少。正確而言,我們所表現的,遠比真正的我們要少。」他鼓勵大家要「把自己挖出來」,主動去愛,並學習去愛。
德蕾莎修女說:「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要感受到愛,我們必須奉獻出愛,唯有在付出愛時才能更懂得愛。愛的感覺,是行動帶來的成果。
簡單的說,愛的第一是付出,而不是接受。它包含了關懷、奉獻、寬恕、認同、滋潤、支持等。愛是溫柔的給予,你越是去愛,你的生命就越豐富。
事實上,這個世界付出越多愛的人,往往他是越偉大的人。如甘地、林肯、史懷哲、德蕾莎…… 泰戈爾曾說:「願死者有不朽之名,願生者有不朽之愛。」每一個生命的成全都充滿了愛的奇蹟。耶穌講「博愛」、孔子講「仁愛」、佛家講「慈悲」,回教也講「慈悲」,在在都告訴我們,只有透過人類愛的智慧,才能體會出生命的光輝和價值。
把愛當作動詞。愛是活動的情感,要想保住它,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奉獻給別人。中國有句諺語:「予人玫瑰的手,常有一縷芳香。」如果我們能伸出雙手,無條件的奉上愛,關心別人的需求,將使我們獲得更多的回報。
海倫‧萊恩的詩句:
付出的愛愈多,得到的愛愈多,
美好的人生體貼的朋友,
就是我們所付出的,
豐富我們每一天的生活。
著名的美國女詩人愛彌麗‧狄更斯也寫過一首相關的詩:
如果我能阻止一顆心的破碎,
我便不虛此生;
如果我能撫平一個人的傷痛,或是減輕一個人的痛苦,
或是幫助一隻昏厥的鷓鴣,
送它回到溫暖的窩,
我便不虛此生。
不能否認,在整個愛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幸福快樂,不論我們因愛而付出,或對方因我們的付出而給予愛的回報,原本互異的生命體,在愛的擁抱中交融合一,在心靈的共鳴中感受悅樂甘泉。
你曾讚美過一位陌生人嗎?你曾對一個不認識的人笑過嗎?如果我們能對陌生人好,對自己無關的人表示仁慈,那麼也應該對任何人都好,包括對自己家人。
愛需要練習,需要在生活中不停的去實踐。每一天為了愛別人,我們都要多付出一點。
如果剛開始做不到,你可以假裝自己是充滿愛的人,做出種種看來是有愛心的行為。例如扶起路邊跌倒的行人,牽老幼行人過馬路,或是用關懷讚美的語氣與人交談「我能幫得上忙嗎?」、「我喜歡那個人」、「我很喜歡你」……記住要裝得像一點!照樣做下去,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原來也是一位富有愛心和情意的人。
擦淨你的心靈,溫柔你的內心,試著體會一下;當心中充滿愛的芬芳時,世界有多美!@*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