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新聞自由是實行憲政民主的先決條件

何清漣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1月6日訊】2007年,對於中國上億線民當中那少部分尚對政治討論保留一定熱情的人來說,將是艱難時世的開始,因為在2006年10月至11月底,先是國家資訊產業部宣佈即將實行博客實名制,繼之又由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胡啟恒透露,中國將逐步試行網路實名制。

  而中國政府也因其近年來在網路技術控制方面的“傑出貢獻”,被記者無國界“2006年新聞自由度指數報告”列為“互聯網之敵”──這份報告一共列舉了13個侵犯互聯網新聞自由的國家,白俄羅斯、緬甸、中國、古巴、埃及、伊朗、北韓等均榜上有名。而中國在這些國家中,因其先進的技術手段被列為對互聯網進行檢查最嚴密的國家,而且能夠成功地“既將互聯網作為一種壓制的工具,又將其作為一種宣傳手段。”

  其實,推行網路實名制,只不過是中國政府控制互聯網的“巨大成就”當中的一小項而已。由於線民能夠穿上“馬甲”在網上發些政府不太喜歡的言論,中國政府一直深感不舒服。而清華大學新聞學教授李希光更是善於體察政府心意,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網路實名制”的主張。這一主張提出以來,中國政府一直打算付諸實施,但因遭到網友的強烈抵制而一直處於“引而待發”狀態。而現在終於在專家小組的“科學論證”下,認為“時機成熟,到了實施之時”。

  且分析資訊產業部所言的“後臺實名制”為何。按胡啟恒在11月28日的說法,“中國正在探討和逐步試行在網路世界實行有限實名,也就是後臺實名,以平衡個人隱私和公眾利益與國家利益。”這一說法,表面上顯得中國當局還有點為線民隱私考慮的現代觀念,但究其實,所謂“後臺實名制”,就是要求線民登記時使用真實身份與姓名,只是在網友之間穿上“馬甲”出現,而官方卻仍然能夠完全掌握網客的真名實姓及網上動態。

  這樣的“後臺實名制”,有一種線民會覺得安全,那就是喜歡在網上販黃者。這些人並不喜歡網友知道自己的真名實姓,但卻毫不擔心政府掌握其動態,因為他們早就知道政府這些年雖然在《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中將色情內容列為禁條,但真正的做法是通過縱容與鼓勵物質欲望,引導公眾沉迷於物欲之中,喪失對政治與社會問題的興趣,否則眾多中國網站上那類色情廣告還能逃脫網管監視?

  但那些還關心中國政治社會問題的線民所面臨的情況就完全不一樣。近年來,國內討論時政的網站已被政府逐一收拾,不少線民只能依靠在網上打遊擊的方式發貼子,而後臺實名制卻使他們的真實身份無可藏匿──可以說,後臺實名制對熱衷於在網上穿上“馬甲”討論政治、批評時政與社會問題的網友是道緊箍咒,因為金盾工程所擁有的技術可以使他們及時落入政府精心密織的“法網”之中,近年來因網上言論而被捕者不下數十位就是明證。

  中國政府如此樂此不疲地控制言論,讓我再一次思考中國的政治前景。從20世紀末開始,中國知識界的先覺者開始探討在中國建立憲政以擺脫制度性無出路的困境,但卻忽視了一點:從制度建設的角度來看,新聞自由、出版自由、言論自由是實行憲政和民主的必要條件。在世界民主國家的憲法當中,美國憲法最好地體現了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理論,因而被歷史學家稱之為“上帝作坊中的神來之筆”。但這種分權制衡理論之所以能被美國的開國元勳們接受並得到美國人民的普遍支持,與美國當時的新聞自由、出版自由以及言論自由有密切關係,是這種自由的言論環境養育了美國人的公民意識,使他們對權力制衡的必要性有所瞭解。

  而觀諸中國近百年制憲史,中國之所以有數部憲法,但最後還是陷入有憲法之名,卻無憲政之實的政治困境,就在於中國沒有自由媒體履行社會監督職責。中國的現實就很能說明問題:政府與人大這兩大權力之間之所以屢屢達成利益共謀,人大只能墮落為政府的附庸,就與中國媒體只能被迫扮演“黨的喉舌”這種角色直接有關。這樣的媒體,除了宣傳功能之外,絲毫不具備媒體應有的監督功能。

  考慮到新聞自由在建立民主政治過程當中的作用,可以斷言,政治民主化必自媒體自由化開始,只要黨與政府操控媒體的狀況存在,中國的民主化就不可能真正起步。

《華夏電子報》第173期(//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何清漣、程曉農休斯頓演講-問答(上)
何清漣、程曉農休斯頓演講-問答(下)
何清漣:權力與文學交配的產物
中國為何不歡迎跨國公司的驗廠審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