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5日訊】近來中國有兩條文化花邊新聞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一是有十個所謂「名校」的博士聯名發出倡議,要抵制在中國大眾當中,尤其是城市青年中越來越紅火的聖誕節;二是北京大學一位教授提出要為中華民族的動物象徵龍在英文中的譯名「DRAGON」改名。
為什麼要抵制聖誕節呢?這十個博士在《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聖誕節」問題的看法》的倡議書裡說是因為近年來圍繞著聖誕節的消費和狂歡表明「中國正在逐漸演變成一個西洋文化主導的社會,」是「國人在文化上陷入集體無意識」的表現,其根本原因是「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體性沉淪」。倡議書還認為,西方「軟力量」在中國的滲透和擴張也是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人熱衷於過聖誕節的重要原因。因此,博士們呼籲「國人慎對聖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
那麼,龍的英文譯名有什麼不好呢?北京大學傳播學院的一位教授在12月份舉行的首屆文明論壇上說,「龍」在英文中譯成「dragon」,是鴉片戰爭以來西方話語力量建構的結果。從傳播交流的角度來看,「龍」翻譯成「dragon」對樹立中國國際形象不利。從新聞報導有限的介紹中中人們還看不出究竟為什麼「dragon」這個英文單詞對「中國的國際形像不利」,但既然是和中國的形像有關,大概無非就是說「dragon」在英文中會使人聯想起張牙舞爪的怪獸,這當然不是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國所喜歡的自我肖像了。前些時候確定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時,從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在世界文化中的代表性來說,龍都應該是首選,但正是因為有這個考慮,龍的傳人在第一次舉辦奧運會時竟然把龍給排除了。
這兩條文化花邊新聞所涉及的問題本來都是可以討論的。就抵制聖誕節來說,如果是反對借聖誕節之機大肆消費和揮霍,這是完全合理的。西方人在聖誕節也消費,商家也促銷,但象大陸很多城市那樣推出天價聖誕大餐而且還都客滿,則是中國所特有的吃喝文化,不但和聖誕無關,而且應該是西方文化倒過來拒絕這種中國特色的庸俗甚至腐敗的聖誕。如果要把問題提到「西方軟力量」的高度,那麼那十個「博士」首先要甩掉他們自己引以為榮的博士帽,因為學位制正是從西方搬來的,然後再抵制國歌、國旗和國徽,因為這些也都是西方近代民族國家的象徵,滲透到非西方國家來的。更尖銳一點,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都是西方意識形態的產物,在西方還是「軟」的,不過是停留在書本上,到了中國就變成「硬」的了。如果要用反西方文化來「樹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是不是首先就要把這兩個和中華文化完全無關的東西反掉呢?
再說龍。龍的形像本來就很兇惡,英文中的「dragon」可能還沒有把那種兇惡完全表現出來。但考慮到中國正在「和平崛起」,有人想給它重新起個譯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根據北大那位教授的意見,現在這個譯名是西方「話語建構」的結果,這等於把自己長得難看歸咎於別人的審美觀。但問題還不止是美醜。一般中國人可能不太明白「話語建構」究竟是什麼意思,但好在他提到了「鴉片戰爭」,這一下子就可以讓所有中國人都明白了:這個英文單詞是和殖民主義侵略聯繫在一起的,自然好不到哪兒去。西方人居心果然險惡,連我們老祖宗發明的圖騰都不放過。不過,要是西方人找一個溫文爾雅的詞作為「龍」的譯名,比附一個不那麼張牙舞爪的動物圖騰,可能這位教授又會說這仍然是一個「話語建構」,因為它沒有表現出龍的威武氣概,是故意矮化中華民族的形像,阻礙中國的崛起,甚至讓人把龍聯想成蟲,那是種族主義,比殖民主義更壞。
明明是自己的問題,卻偏要歸咎到「西方」。這個自毛澤東以來的傳統思路,恐怕隨著中國的「崛起」,在很多人那裡會成為一個更方便的解釋中國問題的途徑。
--原載:《自由亞洲電台》RFA,2006-12-29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