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呂志翔日內瓦特稿)根據「國際民主及選舉協助研究所(IEDA)」的研究分析,如台灣中選會的組成改以「多黨式(MULTIPARTY-BASED)」,將顯然不符民主潮流,更非改革之道。
以「獨立、公正、廉正、透明、效能、服務及專業」的理想模式,任何國家的「選舉管理機構(EMB)」都需要「改革」與「現代化」,台灣的中選會也無例外。但唯有目標在改善選舉程序的改變才能稱之為改革,台灣內部目前對中選會組成的討論與行動,實在缺乏改革的要素。
IDEA警告,任意與經常的改變選舉,即使出發點可能是改革,會使選民困惑,也會對EMB的永續運作造成負面影響,而無法達到目標。
總部設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IDEA,提供中央社最新完成的近四百頁「選舉管理設計手冊」,其中對全球兩百一十四個國家及領土的EMB調查顯示,台灣的中選會屬於「獨立」機關,委員組成則為「政黨與專家混合式」。
現行中選會組織規程規定,置委員十一人到十九人,由行政院長提請總統派充,並指定一人為主任委員;委員中,應有無黨籍人士,具有同一黨籍者,不得超過委員總額五分之二。
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的修法版本規定,中選會置委員十七人,由各政黨(團)依其在立法院所占席次比例「加倍」推薦人選,行政院長再就推薦人選,依各政黨(團)在立法院所占席次比例提名,再經總統任命。主委、副主委由委員互選。
因此,國民黨的版本將中選會組成由政黨與專家混合式,轉變為多黨式。IDEA表示,多黨式EMA的優點為:可能提高反對政治力量的選舉參與;鼓勵選民參與;提高選舉透明度;確定政黨對EMB的政策發展的影響;促使重要選舉利益關係人的聯繫;提供選舉程序管理政治經驗。
缺點則為:委員的行動會受政治利益驅使;可能缺乏適當的專業經驗與條件;如所有政黨都參與,將難以運作;如部分政黨被排除在外或政黨不受尊重,將缺乏信用;共識決策可能困難;政黨間的爭議影響EMB的團結。
另一項全球性EMB研究機構「ACE選舉知識網絡」指出,有些國家政黨提名的知名人士具備公正、專業等高標準,但在許多情況下,這些政黨提名的知名之士也很難完全公正。
最值得注意的是,IDEA及ACE的研究都強調,特別是從「威權統治」轉型到「多黨民主」過程中遭遇困難的國家,偏向選擇EMB採用多黨式或政黨制,許多中歐及東歐國家在轉型期中就採行這種制度。
因此,如中選委改為政黨比例制,不但不符台灣的政治發展進程,也有開民主倒車之嫌。
IDEA指出,一個失敗的EMB可能有許多內部原因:缺乏利益關係者的信心、政府或政治影響決策、EMB或其委員行事政黨化、缺乏專業經神、無能或財務不健全等。
EMB的失敗也可能是非其所能控制的外在因素造成,如必須要執行一個結果不被接受的選舉系統,或是法律架構的缺失。
台灣中選會的表現當然有值得檢討之處,也需要改革,但這是個全面性的問題,必須從「法律、行政及政治」層面同時進行。多數歐美先進國家根本沒有獨立的EMB,如在瑞士,選舉及公投的業務是由聯邦秘書處的「政治權力處」負責,但未見弊端,凸顯了瑞士的政治發展與環境已完全成熟。
中選會委員改為政黨比例並不符合改革的要件,同樣地,執政黨不惜一切手段反制,又使台灣國會的全武行成為國際新聞,凸顯了獨立、公正、永續的EMB並非雙方首要目標,爭取的是短期政治利益,其立即結果是使中選會及選舉制度再度受傷。
IDEA指出,改革「需要詳細規劃推動,要確定不會造成選民困惑,儘量避免影響選舉行政的情況下,達到其目標。」
加拿大首席選舉官金斯理說,建立EMB的信任與專業是所有EMB的挑戰,EMB的「信用落差」降低了「公共信心」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台灣朝野政黨及各界人士也應嚴肅面對中選會的挑戰,並尋求永續解決方案,而非短線政治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