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5日訊】(亞洲時報記者凡心1月25日撰文)中國政府對教育投入的不足,使得個人和家庭近年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很大程度上已經干擾和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日完成的《報告》顯示,在18年時間裏,中國大學學費漲了約25倍,子女教育費用超過了養老和住房,在居民總消費中排在了第一位。必須正視的是,當今中國政府對教育經費投入的不足和學費的狂漲使得成千上萬的窮孩子拒於高校大門之外,以往讀大學能夠光宗耀祖的榮耀,無奈何今日成了眾多窮父母的「毒藥」。
1月中旬,來自《「十五」期間中國青年發展狀況及「十一五」期間中國青年發展趨勢研究報告》的調查顯示,目前,中國大學學費一般在5000元(人民幣,下同)到1萬元不等,比起1989年,增加了25倍以上,而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長了4倍,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3倍,大學學費的漲幅幾乎10倍於居民收入的增長,增長速度遠遠快於國家的財政投入增長速度。來自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儲蓄目的」的調查還說,目前「攢教育費」已經成為不少城鎮居民儲蓄的首要目的。
而在過去,中國的高等教育從新中國成立一直到1988年數十年間都是「免費午餐」,當時大學生是國家的「幹部」,就業叫「分配」,多少寒門弟子因此無憂地讀完大學,知識改變命運。讀大學要交學費是1996年的事,一下子就是每年2000多元,隨後幾年一直看漲,1999年高校擴招,有些地方漲到了每學年4000多元。就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光是1998年——2002年間,中國高校學雜費增長就多達5.34倍。
與其對比的是,在2000年,中國公共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不僅沒有達到中央國務院4%的既定目標,反而低於1986年和1990年的水平。自2001年起,政府將目標的實現推延到2005年,但2002年以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所佔GDP比例分別是3.41%、3.28%、2.79%、2.82%,始終沒有根本性的突破。就教育部、國家統計局和財政部早前公佈的2005年全國教育經費統計表明,2005年,有1/3的省份預算內教育撥款增幅低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沒有達到《教育法》的要求。其中差距最大的一個省,在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81.0%的同時,預算內教育撥款增幅只有23.9%。現時,中國公共教育經費在全民投入位居世界100位次之後,而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約為7%左右,其中發達國家達到了9%左右,經濟欠發達的國家也達到了4.1%。
有分析認為,從高等教育來看,近些年中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增長速度遠遠低於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速度,由於在校生規模增加得更快,包括收取的學費等在內,生均經費一直呈下降趨勢。目前,中國政府投入在國際上處於低水平,而學費則已經處於高水平。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騰訊網近日聯合開展的一項有18523人參與的調查顯示,86.1%的人均認為大學學費「太高了」,學費標準不宜再提高了。因此增加高等教育財政性經費投入應當成為當前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的主要途徑。應儘快落實中央國務院早就確定的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佔GDP4%的目標,以解決長期形成的嚴重教育缺欠,所造成教育不公、家庭負擔過重等諸多社會問題。
有數據顯示,現時在全國,貧困大學生就約有270萬人,特別困難也達120多萬人,分別佔在校生總數的約2成和1成。而在廣東,高校近幾年貧困生人數也逐年增多,高校貧困生佔總學生數的13%——16%,特困生5%,有近10萬高校學子處於貧困階段。
然而,在廣東高校層次的不同,學費還是不一樣的。據中國媒體報道,重點高校的學費基本統一,普通文科專業是4560元,普通理科、外語專業是5160元,軟件學院軟件工程(本科)專業就高一些,一學年8000元,藝術專業最高,學費每年1萬。而其他非重點高校,非藝術類專業學費基本上是在4000—6000 元這樣的範圍內。
民辦高校的學費就更貴一些。好的民辦本科一般都是在15000元以上,專科也需12000左右,差一些的就自己把學費定得低一點。最貴的要數本科二B院校了,有些學費近兩萬,四年下來光學費就需8萬元左右。
據《南方日報》早前在中大、暨大、廣外和深大、廣大等十餘所的大學本科生中進行了一次小型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50份。試卷將大學生四年開支大體分成三類:學費與住宿費、日常生活消費、一次性大物件購買費(包括電腦、手機、電子辭典、MP3、CD機等)。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四年花費從3萬元到8萬元高低不等,近七成大學生四年花費水平在5.5萬元以上。其中,在日常生活消費一項中,大多數學生每月開支(包括吃、穿、用、行等)在600元上下,低者2,300百元,高者則在3000元以上,因人而異;而在第三項一次性大物件購買費中,突破1萬元者為數不少。許多學生表示,在現今的大學校園裏,電腦等電子產品是必不可少的學習工具,沒有手機是很不方便的,必須要有。
四年5萬多的教育費,對於城市一些家庭來說或許不是甚麼沉重負擔,尤其在這個飛快製造富豪、中產階層的時代,從不少大學生入讀時的「行頭」就可看出,雖然其中也有不少是父母省吃儉用的結果,但是,對於佔中國近八成的農村家庭以及城鎮居民中的低收入家庭來說,這幾萬元卻是個相當駭人聽聞的「天文數字」。
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管理科學部與廣州暨南大學曾共同舉辦過「高校可持續發展管理論壇」,在這個論壇上關於高校的收費問題引起專家們的高度關注。南昌大學甘筱青等教授在會上指出,2004年中國城鎮居民年平均純收入和農民年平均純收入分別為9422元和2936元,如果按照每名貧困大學生每年平均支出 7000元計算(除去學費和住宿費,每月只有一兩百元的生活費),一個人本科4年最少要花費2.8萬元,就是這樣一個最下線的數字,相當於貧困縣一個農民 35年的純收入,這還沒有考慮吃飯、穿衣、醫療、養老等費用。
《南方日報》的評論指,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時代,家庭已經成為我們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分擔者。對於貧困的中國父母來說,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竟然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教育與醫療、住房一道,成了最昂貴的三大消費。其實,爸爸媽媽口袋中的錢到底夠不夠自己大學四年的花費,孩子心裏最清楚。在2005年廣東的高考錄取過程中就出現了「怪事」——寧上專科也不讀本科。一萬多上了本科線的孩子在有學位的前提下最終沒讀本科。而據聞,這個群體絕大多數來自東西兩翼、粵北山區。
為甚麼要做此選擇?除了有些本科院校的專業老化而一些新興專科院校的專業熱門等原因外,其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錢!本科中的B類院校即老百姓講的高價院校四年數萬元的學費只能讓這些貧困家庭望而生畏,他們寧願選擇四年學費一萬多元就可「搞掂」的公辦專科院校。這就是窮孩子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時代的辛酸選擇。
面對中國教育經費投入的不足,政府很難有特別合理的解釋。網上很多言論都認為,在過去,中國的經濟不發達、財力不足還情有可原。然而,現時國內教育投入上的短缺,恰恰是在中國GDP總量快速擴張、稅收和財政收入高速增長的情況下發生的。數據顯示,在各學級中,國家對大學的投入增加最快,但是由於學生數量的增速大大高於國家投入的增速,因此生均國家投入和社會投入已經連續幾年削減。1999年生均國家投入登上9743元的最高峰,隨後3年便逐次減為9324元、8268元、7622元,平均每年削減7.9%。而事實是,在國家投入最多的年份,人均教育經費也不到350元。
教育經費投入的不足和學費的狂漲讓城鄉居民頗感壓力,更讓低收入人群不堪重負。正如《報告》執筆人之一的方奕所說,「教育作為社會調解器的作用被嚴重削弱,對於底層居民來說,讀書是改變青年人身份和命運的捷徑,但由於走這條捷徑成本太高,致使大量青少年中途退出。」2005年,前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就曾在很多場合不止一次說過,現在的大學學費已經超過了老百姓的經濟承受能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說話是:「我和我夫人兩個人的工資加在一起,也只供得起一個孩子上大學。」無疑,連副部長這樣級別的官員,單靠一個人的工資實際上也供不起一個孩子上大學,更何況收入有限的普通老百姓呢?
我們承認在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今天,同時也給不少的人創造了大量的財富晉升中產階級。但不能忽視的是,在同個國度裏仍有近八成的農村家庭以及城鎮居民中的低收入家庭。每年接近1萬大元或多於萬元的學費和生活雜費對於他們,不僅是有點高,而是「太高」、高得離譜。面對高昂學費現實,雖然教育部門能直面承認「大有問題」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還是,應儘快採取切實措施,兌現國家教育承諾,徹底扭轉國家投入過低、百姓負擔沉重的畸形局面。因為只有國家教育投入責任真正落實,大學教育才不會是絕大多數人所說的奢侈品,普通百姓家庭的孩子也能尊嚴、體面地分上一杯羹。(//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