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5日訊】龍應台有一篇文章(現收錄於新書《香港筆記》中)《誰是香港人?》,提到她當年對香港僑生的印象是「國語很蹩腳,舉止很奇怪,看起來既不像中國人,又不像外國人,無法分類」。但到港大教書後,赫然發現主管香港廣播的邵盧善、亞洲周刊的總編邱立本、大散文家董橋、瀟灑狂放的才子馬家輝和梁文道,原來香港的文化,有半壁江山是在這些「怪裡怪氣」的香港僑生手中撐起的。
清華大學副校長葉銘泉
思沙龍場地的房東,國立清華大學台北月涵堂,副校長葉銘泉也出席了這次沙龍,他也是港澳僑生。在澳門念完高中後,1969年進入台大土木系就讀,在美國愛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79年回台後,於清大動力機械系任教,並取得中華民國的國籍,至今27年。他表示看了《流金歲月》這段影片內心非常觸動,因為 60年代時他就在香港。他回憶「香港人」是個很特別的名詞,不是中國人,也不是中華民國,也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在殖民地教育長大的香港人。
對於影片中所提到的爭取中文成為香港官方語言,他印象很深刻的是:任何表格上面全是英文,完全沒有中文。就是在香港的法庭上,法官是中國人,被告也是中國人,法官卻要用英文講,然後由專職人員翻譯成中文。葉銘泉很感慨的是,這些年香港真的是不斷地在進步,到現在真的是國際化的都市。反觀我們台灣,真的是要好好反省一下!
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
《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也特地從香港飛來台北出席此次的沙龍。他是資深新聞人,被圈內人士認為是深有人文情懷和中華情結的媒體領導人。出生於香港, 1967年至1971年間,來台灣就讀政治大學經濟系,1973年赴美求學。後於台灣、美國、香港各地從事新聞工作34年,1990年進入《亞洲周刊》, 1993年擔任總編輯至今。他首先說了個笑話,1967年來到台北,在白先勇的小說裡,香港僑生的形象是「專門把女生肚子搞大的人」!當然他不是這樣的人,也說香港人其實在男女關係方面,調查顯示在兩岸三地之間是最保守的,因為它的「社會控制」很強。
邱立本在沙龍上與台灣朋友分享,雖然香港在民主上比台灣落後,因為台灣的民主政治是華人社會的第一名,但香港民間社會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回歸以後有大量的大陸人來到香港,如現在香港研究生一半以上都是大陸人。有一群「海歸派」的菁英人士(大陸至英美留學取得碩、博士後來到香港就業)引用阿基米德的說法:「給我一個香港,我可以改變整個中國大陸。」
因為他們看到了香港竟然有這樣好的國民,有這樣好的法制,有這樣強大的媒體與新聞自由,即使在殖民體制下仍保存了大量的中國民俗文化,完全沒有受到中國政權的影響。
你所不知道來自香港的名人
著名的廣達電腦總裁林百里,上海出生,一歲時由父母帶著逃難到香港,在調景嶺貧民窟長大,就讀香港德明中學。據林百里描述,「這個學校只有一幢大樓,而且從樓下走到樓頂,可以從幼稚園念到大學。」高中畢業後林百里在香港考大學落榜,後來以香港僑生的身分就讀台灣大學電機系,與溫世仁是同學,兩人共同設計出台灣第一部電腦,獲行政院蔣經國先生頒發的第一屆「青年獎章」。
經營「台北故事館」的律師陳國慈,是香港拔萃女書院的畢業生。這個很可能來自《香港故事》的創意,原來應該是台北人自己來做的,卻是由一個香港人把文化品味帶進台北的市井生活。
就連甫獲美國人文諾貝爾獎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生於天津,燕京大學肆業,後來在香港師從於錢賓四先生,是新亞書院的第一屆畢業生。其後負笈美國留學,有一段時間還回到香港擔任東亞書院的校長。
著名的台灣作家席慕蓉,至今仍能說漂亮的廣東話,悠悠背誦完整的「琵琶行」,因為那是她在香港讀小學時老師教的。還有李小龍、蘇絲黃、楚留香、錢穆、徐復觀、胡秋原、張愛玲、蔡元培、許地山等,雖然不一定都是香港長大求學,可是卻也或多或少都與香港有段緣分。◇(//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