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錯綜複雜 兩國合作變數多

標籤:

【大紀元1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任紋儀台北特稿)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計畫今年春季訪問日本,而兩國領導人也預定今年內展開互訪,中日關係似乎出現回暖跡象。目前中日對話管道雖有重新開啟的跡象,但兩國關係能否從此步入坦途,還有待觀察。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去年九月底上任後,隨即宣示將大力改善與中國關係,並於十月初訪問中國,中日關係開始出現和緩契機。

回顧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時代的中日關係,由於小泉在二零零一年上台後每年參拜靖國神社,造成中日高層對話中斷,加上中國調查船頻頻出現日本近海、東海海底油氣開採爭議、中國核子潛艇侵犯日本領海、日本審定右翼教科書引發中國反日遊行、日本駐上海外交官遭中國公安脅迫自殺等事件,小泉在任五年間兩國關係跌至谷底。

長期以來,中日關係已因歷史問題、教科書問題、官員參拜靖國神社、釣魚台、東海天然氣開發等問題齟齬不斷,加上台海和平對話列入美日安保共同戰略目標、日本爭取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等國際爭端,更加深中日兩國衝突。

對於安倍上任後致力改善中日關係,輔仁大學日文系副教授何思慎接受採訪表示,由於日本自民黨內部分派系對中國仍然保持一定善意,安倍上台後必須滿足這些派系,因此改善中日關係有其內政上需求。

何思慎說,中國廣大的市場是日本經濟復甦重要的經濟槓桿。日本財金界擔心,如果放任日中關係持續惡化,兩國「政冷經熱」關係無法維持,甚至出現「政冷經冷」,將不利於日本企業在中國的市場佈局。日本也從經濟方面考量與中國改善關係。

安倍在他的首本著作「邁向美麗國家」中提出執政理念。在談到中日關係時,安倍認為,中日兩國為穩定關係,有必要儘早建構政經分離的原則,政治不要影響經濟,也不能利用經濟達成政治目的,只有共享這樣的原則,才能阻止兩國關係惡化。

另外,安倍曾指出,和中國宜維持友好關係,但對中國應採取強硬的態度。

對於參拜靖國神社問題,安倍至今採取模糊策略,但自從一九九三年擔任議員以來,安倍每年都會前往靖國神社參拜。立場右傾的安倍如何處理中日關係格外受到關注。

學者分析,安倍出生於戰後,沒有意識型態包袱,對於日本邁向「正常國家」秉持正面的立場,但在外交上傾向「新現實主義」,因此他上任後致力於改善與鄰國關係。

儘管安倍過去的言論多屬於保守偏右的立場,但中國對安倍至今仍未「定調」,顯示中國對於安倍處理雙方關係寄予厚望。

何思慎認為,安倍上任以來,中國對於安倍的言論相當克制。中國希望尋求改善兩國關係的態度,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外交政策有關。

他說,胡錦濤對內提倡「和諧社會」,對外發展和諧的外交環境,而週邊外交是胡錦濤外交理念的重要部分,以「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為口號,而中日關係更是胡錦濤側重之處。

學者分析,二零零五年四月中國發生反日大遊行,這是江澤民時代民族主義教育所引起的波瀾,對於胡錦濤發展對日外交是一種負債,因此胡錦濤想擺脫此困境,開創屬於胡錦濤時代的對日關係,而最大目的是希望在改革關鍵時期為中國的崛起營造和諧的環境。

至於經濟因素方面,中國政府認為目前仍有必要積極維持與日本的和諧互利關係,藉此吸引更多的日本資金、技術和市場,發展中國經濟。

於是,在雙方各自需求下,中日兩國尋求改善關係出現契機。

在具體作法上,包括去年安倍上台後立即訪中,胡錦濤和安倍在越南河內APEC領袖會議上達成兩國「戰略性互惠關係」的共識,還有溫家寶參加菲律賓宿霧舉行的東協十加三以及東亞高峰會等,中日領導人已恢復過去的對話管道。

此外,今年中日領導人將進行穿梭外交,除了敲定溫家寶四月訪日,安倍計畫今秋訪中,胡錦濤也可能繼一九九八年江澤民訪日後,實現年底訪日計劃。

今年也是中日建交三十五週年,以及「盧溝橋事變」和「南京大屠殺」七十週年,雙方將如何紀念這些事件,也同樣考驗兩國關係。

可以預期,今年中日兩國將重新開啟一系列交流活動,兩國領導人對話管道恢復暢通。但中日脆弱的關係使得雙方之間的障礙未必能從此煙消雲散。

首先是歷史問題,主要關鍵是日本首相是否參拜靖國神社。目前中國接受安倍的模糊策略,並願意在安倍未承諾不前往參拜的情況下同意安排兩國領導人互訪。如果安倍最後的決定不符合中國的期待,兩國尋求改善關係的努力可能將付諸東流。

另外,中日兩國還存在東亞地緣政治的競爭關係。如果釣魚台領土問題無法解決,東海劃界問題便難以克服,兩國想在東海能源開發上合作將更為艱難。

此外,中日兩國海上生命線重疊,加上近年來中國日益依賴外國能源,能源安全的全球佈局問題將引發兩國對能源的競爭。

學者表示,邁向「正常國家」的日本與崛起的中國至今仍無法接受對方的改變,日本作夢也沒想到中國會崛起,而中國也不願意日本擺脫戰後體制轉型為「正常國家」,兩國都不希望對方成為東亞主宰者。

因此,未來兩國有必要在東亞找尋一處平台,展開對話進行合作,磨合彼此歧見,使兩國關係不致失控。

綜觀當前中日關係,雖然兩國領導人即將恢復互訪,並在國際場合上完成雙邊會晤,似已達成和解的象徵意義。但中日歷史問題及國家利益錯綜複雜,短時間內恐難化解,未來雙方能否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邁向全面合作關係,仍然充滿變數。

相關新聞
廣東一村各路口設收費卡 數千民眾砸卡點
退休9年國稅總局官員落馬 中共稅務系統敗壞
北京推央企創投基金搞硬科技 專家分析弊端
中共報復美國芯片新禁令 專家指適得其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