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9日訊】(據中廣新聞徐韻翔 報導)衛生署修正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以腰圍大小做為腹部肥胖單獨指標,全台預估有近三百萬人拉警報。醫師表示,造成腹部肥胖的環境主因,和飲食與運動缺乏有關,應該以治療型的生活形態改善,此外,有民眾特別藉由呼拉圈希望加強塑腰,醫師提醒,當心過度會造成腰椎傷害,運動應該以有氧性的全身運動為主。
挺著個啤酒肚、鮪魚肚,及使自己整體看起來不胖,不過,過胖的腰圍卻也造成許多人的困擾,甚至影響健康。
三總家醫科主治醫師祝年豐表示,腰圍值目前已成為預測代謝症候群以及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前兆和重要指標,如果腰圍過粗,就要懷疑是否有代謝方面問題,進一步確認血壓、膽固醇和血糖值是否標準。醫師指出,扣除掉遺傳與疾病因素,腰圍增加的環境主因有兩個,包括飲食不均衡或過量,以及運動的缺乏。
祝年豐說,例如許多上班族特別是中年人,經常坐在辦公室,學生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等,晚上在家又經常坐在沙發不動,一整天活動量嚴重缺乏者,長期下來,就是造成腹部肥胖的主因,醫師表示,腰部肥胖和飲食也有很大關係,要當心熱量與脂肪的攝取,酒類熱量也高,過量不但影響健康,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大肚腩。
而如果BMI正常,但是腰圍超過標準,是否有特別治療方式?醫師表示,其實腰圍過大與肥胖者的治療方式相同,都是以治療型的生活形態計畫為主,包括均衡飲食以及維持長久運動。
此外,有民眾想要瘦腰,會藉由搖呼拉圈、仰臥起做等方式加強,醫師表示,希望的運動是有氧性的運動,或是全身性的運動,日前也曾經發生想要縮減腰圍,過度搖呼拉圈造成腰椎傷害,因此,希望的運動應是四肢活動,例如快走,跑步等,維持每天三十到五十分鐘持之以恆的運動,才是規則健康的運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