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羅莎編譯報導)今年夏天即將是亞洲發生金融危機的十周年紀念,回顧十年來,亞洲地區從危機中,成功的重建金融秩序,讓經濟好轉,尤其最近三年來出色的表現,更是令人刮目相看。所以,亞洲的崛起,尤其是中國的經濟成長,已經成為十年後的今天最熱門的討論話題了。
依據亞洲開發銀行的統計,東亞經濟的成長去年達到4.9%,是十年來成長最高的一年,至於今年,也預期會有4.4%的成長。然而亞洲國家亮麗的經濟成長背後仍有其隠憂,而因每個國家所面臨的情況不同,所以解決的方法也就不同,金融時報在1月4日有一篇分析報導,針對亞洲重要國家應如何面對未來的經濟問題並提出具體因應之道。
整體而言,整個亞洲經濟的復甦,並不是全面性的而且也不如表面上所看到的那麼穩固。整體的卓越表現,主要是來自於中國的快速擴張,以及印度的成長;至於日本,雖然是亞洲的最大經濟體,成長速度較緩慢,第三大經濟體南韓的表現也尚未穏固,而台灣及泰國的表現則不如預期的好。
亞洲未來仍須注意來自於外部的威脅,包括失序的全球不平衡以及西方國家的保護主義。雖然區域內的貿易量已快速增加,而大幅降低對西方市場的依賴,但亞洲經常帳的持續順差以及低估幣值的作法,恐將增加歐美設立貿易障礙的壓力。
在亞洲各國的經濟情勢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其實外界對於中國經濟成長的本質面是否如表面上數字那麼好,一直抱持質疑的態度。
中國的貿易順差所形成的人民幣升值壓力至今並未消退;其次,外界認為中國的過度投資,是促成全球生產過剩的關鍵因素,對於中國國內的經濟發展也可能帶來過熱的危機;其三,中國儲蓄率過高,且人民的總體消費能力有限,再加上國內還有為數不少的農民工在過度壓榨下,消費能力幾近於零,所以一旦中國外貿產品開始被大量抵制,出口遲緩,內需恐不足支撐,屆時中國極為脆弱的銀行體系負擔的龐大壞帳,就有可能引爆另一波的金融風暴,進而牽動這個原本就缺乏健全資本市場的脆弱金融體系,甚或波及其它經濟體。
日本方面,則應優先考量避免過早採取貨幣及財政緊縮措施,以免造成經濟又退回到通貨緊縮或甚至是衰退的局面。同時,政府也應該推動結構性的改革,以提高生產力的成長以及促進有活力的新興商業活動。
至於亞洲其它國家,因目前的民間及政府的投資金額仍低於金融危機前的水準,所以必須做為經濟政策的發展重點,以激發內需,同時強化本身面對外來衝擊的復元力。
報導中最後指出,經濟措施往往必須花上數年或數十年的時間才能看到其成效,而目前正是採取相關措施的最佳時機,建議亞洲政策決策者應該在今年就採取相關行動。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