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5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五日電)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各地建設不斷興起,但中國建築專家說,部分地方建設由於規劃短視、設計缺陷、偷工減料,導致建築物出現「短命」現象。
北京「瞭望」新聞週刊報導,號稱「西湖第一高樓」的浙江大學湖濱校區教學主樓六日被爆破拆除。據稱,教學主樓設計使用壽命達一百年,但實際使用僅十三年,被指為中國建築「短命症」典型例子。
中國建築專家說,目前中國是一個規劃爆炸、建設飛速的年代,也是一個建築「短命症」流行的時代。因為規劃短視、設計缺陷、偷工減料,導致中國建築物出現「五十年罕見、三十年普遍」的異象,高達百分之六十不及規定的最低使用年限。
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吳偉表示,目前中國建築「短命」相當普遍,城市高架路橋、軌道交通沿途「拆新建新」,更是屢見不鮮。
吳偉說,由於規劃滯後、混亂,與未來城市發展步伐不協調,中國建築品質難逃「夭折」厄運。政府主管部門本應立足現實,科學制定城市總體規劃,並嚴格執行已批准的規劃,但很多地方規劃隨意性太強。
黑龍江省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張廷鈺認為,品質低劣是建築「短命症」盛行的主因之一。例如,一九九零年代黑龍江省曾出現「誰都能搞設計、誰都能搞施工」的混亂局面,建築品質下降。經整頓後雖然好轉,但設計不合理、偷工減料及缺乏後期保養和維修等,已影響建築物壽命。
專家表示,中國建築「短命症」導致經濟負擔、資源浪費、環境壓力,還會引發權屬糾紛。另外,就經濟價值而言,「除舊佈新」工程耗資巨大。
此外,大量仍在設計使用年限的建築被拆除,還會造成資源耗費,並因產生大量粉塵和廢棄物,造成環境污染。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肇元說,「短命建築」後果相當嚴重,不僅造成社會資源浪費,更對人類生存環境構成威脅。如不採取措施,今天建成的工程二、三十年後甚至更短時間內又將翻修或拆除重建,陷入永無休止的「大建、大修、大拆與重建」怪圈。
專家分析,目前商品房住宅產權七十年,比實際平均使用壽命長四十年,建築「短命」所造成的「權證在、物業亡」脫節現象,將引發一連串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