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嬰兒出生起即與死神搏鬥

標籤:

【大紀元1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傳信新德里特稿)十三日,印度國家醫療研究中心門口的電子記錄板上顯示當天全國「十一億三千六百六十九萬多人」的人口數字;在同時,全印度也有難以計數的嬰兒一出生就已死亡,即使倖存,許多也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與死神搏鬥。據聯合國的統計,印度嬰兒近半數出生未滿一個月即告死亡。

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與拯救兒童組織聯合編寫的「印度新生嬰兒」最新統計報告指出,印度每年出生的嬰兒約二千七百萬人,其中約有一千二百萬人未滿四週即已死亡。這讓人聯想到,中國為控制人口膨漲而施行的一胎化政策,屢遭到國際社會的口誅筆伐,但是印度高居世界榜首的嬰兒死亡率卻乏人聞問,難道這也是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據印度國家家庭衛生研究(National Family Health Survey) 期刊第三期報導,印度每八年進行一次的調查當中,發現印度三歲以下幼童,有百分之七十五罹患貧血、超過三分之一發育不全、每三人有一人長期體重不足;此外,罹患腹瀉的幼童僅有三分之一能夠得到「口服補液鹽(ORS)溶液」的治療。

這些可能算是保守的官方統計數字,使人們對印度「未來主人翁」在這種生存環境下是否能夠得到健全成長感到懷疑?也使人對一個國際投資人視為「金磚」而紛紛湧進的印度,能否在外力協助下成為一個國際經濟、政治與科技大國的目標,也感到懷疑?

實際上,早在聯合國機構等外力協助下,印度政府已有「兒童發展服務綜合計劃(ICDS)」的兒童福利政策,這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兒童福利政策,但是它的運作效率不高。聯合國官員表示,至少在降低營養不足的項目上,印度政府的表現讓人失望,官員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心態和能力讓人質疑?真相是:漠視和缺乏責任感是最大的問題。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印度官員表示,依據目前印度兒童營養不足的比例,印度要達到聯合國千禧年的發展目標–在一九九零年至二零一五年,將全國學齡前兒童體重不足比例降低一半–是一項「不可能」的期望。

主編印度國家家庭衛生研究期刊的印度人口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帕拉蘇朗在報導中坦承說:「許多倖存的幼兒不是發育不全,就是營養不足;在全國二十二個省區的調查,與八年前的統計比較,嬰兒死亡率雖有極微小的降低,但印度兒童的健康並沒有改善。」

國際嬰兒食品行動聯盟(International Baby Food Action Network(IBFAN)」也表示,印度政府的衛生福利政策只處理飢餓問題,但並未涵蓋幼童營養不足的問題,「完全忽視三歲以下的幼童,即使三分之二的一歲以下幼童死於營養不足」。印度尼赫魯大學社會學研究員桑圖西表示,這可比擬為一種變相的人口管制政策。

行動聯盟專家庫普塔指出,營養不足會造成一種串聯效應(cascade effect),即半歲以下的幼童如果有百分之十二營養不足,到一歲時,營養不足比例將會增加到百分之三十七,到一歲半時,將會增加到百分之五十。這是因為營養不足造成幼童智力與體力發育不全,惡性循環結果,更容易引發兒童各種營養不良的疾病。

印度雖然近年經濟成長迅速,平均每年達百分之八,國民平均所得似乎也見增長,但在政府人為疏失或偏頗的政策下,兒童營養不足的比例,八年來只降低了百分之一,而印度目前人口有百分之四十都是在十八歲以下;換言之,大多數印度人民都是在營養不足的環境下成長,他們未來對印度社會和經濟發展可能造成的「反彈效應」,值得關注。

相關新聞
〈星情星語〉十二星座智商與出生氣候
黃睿靚餵哺母乳  醫院準備泌乳餐
艾劉斯:潘岳據傳再遭冷凍
潘基文祖先據指來自河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