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問題青少年需援手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特稿)巴西新聞知性節目「奇妙人間」紀錄片播出里約市郊的青少年黑幫,整天無所事事乘都市火車,在車內吸大麻、械鬥,把看不順眼的乘客活生生地甩出車廂,對鐵軌旁的行人丟石頭、鋼管等硬物;有的單手吊在車廂門口,有的爬到車頂,站在上面「衝風」。

被他們甩出車廂者,要不摔死,要不斷肢;被硬物砸到的路人多半受重傷;而站在車廂上面耍威風的年輕人,不乏因躲不及高壓電纜而遭電殛而亡或全身燒傷。

死傷的生命都這麼年輕,應該都可以有美好的未來,可是為什麼他們會這樣不懂得珍惜自己、愛護別人?

「其實這也沒什麼,我就是覺得好玩又刺激,有何不可?」青少年黑幫老大不過才16、17歲大,卻語出驚人。把人從火車廂裡丟出去是「夠刺激」,擲物傷人只是為了「好玩」,而在車頂衝風而亡是「菜鳥」、「技術不夠」,每句話都這樣輕描淡寫,似乎他就是這樣輕鬆的看待生命,面對死亡。

毒品、酒精、交上壞朋友與欠缺家庭正確的輔導,都使得大都會青少年的人格朝向暴力與犯罪發展,不只令治安高層不安,也令父母親、教育工作者與一般社會大眾擔心。理論上,青少年仍需要家庭與社會的保護,但當家庭與社會也對他們感到無可奈何時,「保護」一詞就形同虛設。

根據「伊比利美洲國家教科文組織」 (OEI)二零零六年公布的最新「暴力地圖」指出,巴西年輕人的死亡主因是他殺、車禍和自殺,加起來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七十二,大多數的死者都是十八歲以下,且是住在大都會郊區的黑人貧窮男孩。雖然里約仍然是全國最危險的地區,十五至二十四歲年齡層青少年的死亡率最高,每十萬人中有 102.8人死亡,但青少年被殺案例增長速度最快的是米納斯州,一九九四年至二零零四年成長率達百分之四百二十九點八。

米納斯聯邦大學公共安全犯罪研究中心督導,社會學家貝亞多認為,首府美景市都會地區及州內其他大城市的暴力問題之所以加劇,與青少年增加使用槍械,以及毒品快克流入貧民區有很大的關係。所幸,近兩年來因非官方組織與地方政府合作,情況已有所改善,二零零五年至二零零六年間的青少年他殺機率約降低20%。

生、死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假如一位青少年對生命有較深刻的自覺,對人生也會加以愛護與支持。反過來說,若只視活著為簡單的自然法則,即「活著就活著,想那麼多幹嘛?」對死的態度亦然。

基於這樣的概念,米納斯州社輔廳、司法廳、聯邦大學研究員與貧民區代表便攜手合作,推出「活著計畫」,讓市郊貧窮社區的青少年能夠勇於面對生活的挑戰,有尊嚴地活下去。在這些地方,生、死只在一瞬間,而「活著計畫」就是要幫助青少年發掘讓自己活下去的理由;透過舉辦各種文娛活動及職訓課程,讓他們的精神有所寄託,學習一技之長,進一步賦予、肯定其人生價值與理想。

統計數據指出,僅二零零六年,實施「活著計畫」的地區,青少年被殺案例就幾乎減少40% 。換句話說,兩年的時間,這項計畫已在美景市救了兩百八十一位青少年的生命。聖保羅青少年死亡率雖然仍高於全國平均值,每十萬人中有56.4人死亡,已較幾年前有所改善。

記者曾採訪巴西慈濟在聖保羅市東區青少年黑幫最猖獗的安潔拉花園區的義診活動。過去,那裡曾經是「忍者幫」的大本營,警方不時前往貧民區搜捕青少年犯罪分子;居民為明哲保身,只好恪守黑幫定下的沉默禁令,對警方的問話一問三不知。

但現在,經由社區團體與非官方組織及公共單位合作,透過施行人文教育,已開始提供青少年融入社會的其他選擇,幫助他們慢慢遠離犯罪。安潔拉花園區的青少年幫派分子,九成以上都是因為本身吸毒成癮而開始販毒,使得當地很多家庭因處在這樣的環境下,造成一家大小也吸毒,能夠活過二十五歲者,都被稱為「倖存者」。因為父母吸毒的緣故,不少嬰兒也是一出生就因患有腦麻痺而住院或遭遺棄。 很多前往義診地點照超音波的孕婦都是未成年少女,其中一位十六歲女孩已經生了兩個小孩,肚子裡還懷著第三胎。她站在隊伍裡啃著手指甲,看著前方的眼神帶著迷惘,有時牽動嘴角,露出一個世故的笑容。

在這樣的地方,經常可以見到所謂的「小母親」,而一位女童照顧另一位嬰孩的常見景象也使人很難分辨出他們的關係是姊姊和弟妹、母親和子女還是阿姨和外甥。

吸毒與販毒的確是大都會青少年的主要問題。不管是住在市郊的貧民區還是城裡,他們第一次接觸毒品,多半只是受到好奇心驅使,或基於群體的認同,害怕遭到同伴排擠,但即使在幫派裡面,也鮮少發生被逼吸毒的情形。而加入幫派者要想脫離,也不是那麼困難的事。至少在安潔拉花園區,只要沒有毒債未清,真正想金盆洗手的人,幫派老大一定二話不說就放人。

很多時候,犯罪之所以會變成一條不歸路,是因為誤入歧途的人自己不想回頭。

一位不願透露真名的二十八歲女子說,她從十六歲開始在堂口販毒,直到四年前某日,發現周圍的親友都一個個死去,猛然驚覺自己在浪費生命,於是鼓起勇氣告訴幫派老大,她要回學校念書,不想再繼續販毒。沒想到老大竟然跟她說:「很好,這的確不是人過的生活。要是可能,我也不想繼續。」然而,當一位青少年下定決心「變好」的時候,社會若不接納,並予以正確的輔導,難保他們不會再重陷泥淖。

所以民間團體與公共單位致力推展文教與育樂方面的工作,就變得非常重要。聖保羅莫札特學院美術教育系教授瑪莉莎認為,社會問題必須靠教育來解決。在這一方面,家庭教育固然不可或缺,而學校教育則可以透過專業人士輔導青少年發掘人生的真善美,有計畫地幫助他們融入社會。

基亞德瑪市原本是大聖保羅都會地區青少年暴力問題最嚴重的城市,但因實施「青少年學徒計畫」,近四年被送進感化院的少年犯人數已減少四成。

參加這項計畫都是十四、十五歲的青少年,在一年時間內接受就業輔導與實習,同時幫助研發適用於其居住地區的計畫。這些青少年每月可領取三十美元的補助款,但必須遵守某些規定,其中一條就是得每天上學。

還有聖保羅州政府的「家庭學校計畫」,也自二零零三年起,在週末對外開放該地區六十五所學校,所有居民都可以參加校內安排的各項文化及娛樂活動。

由於該市欠缺娛樂場所與藝文空間,這項措施對幫助青少年遠離街頭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改善家庭親子關係,並培養青少年愛護社區與學校公物的心,推己及人。此外,自一九九七年起,基亞德瑪市政府也在十座市立足球場開設免費的足球學校。

它們的目的不在於培養職業球員,而是將足球當成幫助青少年融入社會、發展人文教育的一項工具。

該市體育局長何德力奇斯也認為,用體育和文教活動填滿這些青少年的空閒時間,就是防止暴力的一種方式。擺在青少年前面的人生之路還很長,但是他們必須給自己充分活下去的理由。

不只是活下去,而且還要活得好,活得有價值,否則就像里約郊區搭都市火車的無聊青少年一樣,任憑自己漂泊在無意義的世界之中,而好玩與刺激的背後,可能只是無處安頓的虛無寂寞。

相關新聞
溫哥華論壇 探討青少年問題
組圖:女子利用復古服裝的時尚力量戰勝孤獨
莫扎特少年時創作的弦樂三重奏 終重見天日
飛機餐點中跳出老鼠 北歐航空班機緊急迫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