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大”不等於“強”

胡少江

標籤:

【大紀元1月13日訊】著名的《財富》雜誌每年都有世界企業五百強的評選。中國也有中國企業五百強的評選。從中國的報刊雜誌上,經常可以看到有多少中國企業進入世界五百強、多少中國銀行進入世界一百強的報導。企業能夠做大、做強,是企業家們夢寐以求的願望。中國的企業能夠進入世界大企業、強企業之林,是中國人的願望。

在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上,把企業做大,常常有利於把企業做強。這是因為,大企業常常具有“規模經濟”的優勢。這些優勢包括由於有較高的生產規模,所以常常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一定規模的固定資產和專案的研發投資的效益,從而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由於有較高的市場佔有率,在資訊收集和市場運作上也具有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優勢;同時,由於生產規模巨大,在材料採購、和其他商業行為中也具有較強的討價還價的能力,等等。

但是,把企業做大了並不等於就是自然而然地把企業做強了。很多大企業,大了一陣子,風光了一陣子,但是很快便倒下了。正可謂“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這樣的大,在經濟意義上講,不僅沒有積極的作用,反而只能是浪費人力和自然資源,純屬一場遊戲。

有的“大企業“能成為“強企業”,有的卻不能,這是因為企業做大的方法不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企業常常是競爭的結果。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並且通過企業兼併等方式實行強強合作,或者是直接吃掉競爭對手。這樣的大企業,其競爭的基因是內生的。他們把企業做大的過程同時就是把企業做強的過程。同時在企業做大之後,常常能夠進一步把企業做得更強。這種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所形成的大企業,如果用數學公式來表達就是一加一大於二。

但是,另一種做大,是一種在非市場條件下人為地拉郎配的結果。在傳統計劃經濟的國家,要把企業做大很容易。只需要政府下一個命令,把幾家企業合併在一起,這樣一來,若干個本來分散的小企業就可以一夜之間成為一個大型企業。現在,世界上仍然完全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已經寥寥可數。但是,這種計劃經濟的手段可並沒有絕跡。尤其是在國家控制的行業,採取這種方式來做大企業的事情並不新鮮。

還有一種把企業做大的方式是通過國家的行政權力,保護少數企業,讓其在某些利潤豐厚的行業擁有獨家經營的特權。我們只要流覽一下那些所謂進入世界五百強的中國大企業的名單,就不難看出,這些企業基本上是屬於這一類性質。你看,在名單上,國家電網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佔據排行榜前三位。還有如寶鋼集團、一汽、上汽和東風汽車等。這些企業哪一家不是國家由於國家的保護和壟斷形成的?以至於進入世界銀行業的中國商業銀行,則更是國家對金融業長期實行國家壟斷的結果。

與在競爭中奮鬥出來的大企業不同,依靠國家權力做大的企業,是以消費者的利益損失和資源的非經濟配置作為代價的。他們做大的過程,常常並不是做強的過程。一旦喪失了國家的保護,他們就會砰然瓦解。對中國人民而言,最為不能接受的是,由於國家對這些國有企業的長期保護和對私有經濟在這些利潤豐厚的行業的排擠,將來打敗這些外強中乾的龐然大物的,很可能是外國資本。這樣一來,真正是應驗了中國統治者的傳統了,那就是“寧贈外邦,不予家奴”。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胡少江:鮑爾森的新風格能否帶來對華關係的新成果?
胡少江:陳良宇事件的中國特色
胡少江:十六屆六中全會的一個根本性缺憾
胡少江:中非蜜月能持續多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