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劉斯:潘岳據傳再遭冷凍

艾劉斯

標籤:

【大紀元1月11日訊】隨著六十年代出生的胡春華、孫政纔、周強等年輕一代官員被提拔,十多年來屢屢引發爭論的中共著名改革派人物,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嶽的命運又一次引起很多人的關注。但據消息人士說,潘嶽有可能重蹈十六大前的命運,將在十七大前夕再遭冷凍。分析人士認為,潘嶽處境與中共高層對待政治改革的態度有關。

五年前的十六大前夕,潘嶽因倡導政改,力主宗教寬容,提倡南平經驗更推廣中共基層政權執政新方式,被稱為「中共孤臣」,遭極左派保守勢力攻擊,招致李鵬不滿。其「政改標杆」形象也不利於十六大前以穩定過渡為特徵的權利移交氣氛,在十六大人事變動中,被放到弱勢部門環保總局,成為當時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但到了環保部局後,潘卻依然沈迷於孤臣的迷醉之中,憑藉一部弱法,運用社會輿論,把一個弱勢部門搞得風風火火,幾乎使「環保」成為近年來中國社會最引入注目的關鍵字,雖然仍是為一黨專制謀劃的一貫套路,但也確實促進了環境保護。甚至不惜與地方諸侯和利益集團交惡,用「環評風暴」支援溫家寶的宏觀調控,用生態文明詮釋胡一哥的科學發展觀,用環境友好鼓吹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用綠色GDP改革中共官員考核,在做中共孤臣的道路上,頗有些義無反顧的架式,也總算懷上峰保持了一致,按理似乎應當受到重用。但在十七大前重蹈被冷凍的命運,分析人士認為原因有二:一是中共並無政治改革選項。十六大後,輿論對胡溫會啟動政改報以希望,但也認為憚於江系勢力摯肘,不能馬上啟動。但四年過去了,局勢已明,江系已日薄西山,胡溫並無政改跡象,說明胡溫在政改上並無誠意,現在外界普遍不再寄希望於體制內,認為中共不可能搞政改,就連統治集團內部的所謂「黨內民主」,也不會認真地搞。所以像潘這一類所謂的」政改標杆」式人物,被冷凍也就勢所必然。

二是胡溫雖然掌握了權力大勢,但實際上這裏面有很深的交換和妥協,沒有地方諸侯和利益集團的支持,胡溫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宏觀調控唱得再高,反腐態勢炒得再凶,都只是當權者得益者們內部的交換和平衡。連一度被胡溫高調抬出的問責制,都虎頭蛇尾,更遑論制度建設。潘嶽四面樹敵,招招都指向地方和利益集團,還力主公眾參與和政務資訊公開,環保成為全民皆兵的公共領域,大大增加了地方諸侯和利益集團暗箱操作難度,為後者所不喜。其中的一些權力部門、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團,比如電力系、石化系等,背後都有極深的後臺,潘岳成為這類勢力的眼中釘,自然吃不到什麼好果子。

松花江污染事件後,在其任內森林面林大幅減少、水土流失進一步嚴重的周生賢卻代替了支持潘岳的解振華主理環保總局,等於是給潘頭上加了一把鎖,潘的空間更加有限,更加難有作為。從現在看,當時這種任命其實已經預示著潘的命運。

我本人過去對潘的張揚個性頗不以為然,更對他為一黨專政而故弄民主秀的作法不滿,也曾譔文批評過他。潘岳之類的民主秀,的確很具有欺騙性,正因為內地民主的缺乏,所以只要中共官員表演民主秀,就能招來一片喝彩聲,引動知識份子和大眾對於中共實行民主的幻想。最近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就步潘嶽後塵,寫了一篇什麼《民主是個好東西》的文章,引來一片猜測,其實就我看,他們正是在糟蹋民主這好東西。前年我就曾以《潘嶽不要錯用了自己的影響力》等文章告誡過他,提醒他不要執迷不悟,否則「是要被」孤臣」的「美譽」壓死的」,勸他要看清歷史潮流,不要再為一黨專政的幻想白費心機,因為那註定是無果的。但「秀」做到這種不顧個人的程度,執迷不悟到如此地步,倒反而讓人對其執著多了幾分同情和憐憫。眼見一個華髮少年,在挫折和打壓中走入暮年,其理想之熱烈,信念之堅定,恰如其死不回頭的性格,在中共官場確實少見。

高昇與失勢之間,端的是千年封建官場的東西在做怪。當今之中共體制,與帝制的官場其實並無多大區別,只要放眼看看近年來的宦海浮沈,就不難發現這一點。江氏就曾對著港媒大叫「悶聲發大財」。

只要你八面玲瓏,誰也不得罪,沒有資歷也會用你;只要你媚上功夫一流,處處點頭哈腰,沒有能力也是你;只要你沒有大錯,誓死效忠,沒有大錯就是功勞;不怕你碌碌無為,就怕你招是惹非;不怕你無能無功,就怕你較勁認真;不怕你貪汙腐化,就怕你站錯隊伍。無能可以看作穩重,無功可以評為謹慎,無德可以視作低調。這樣的封建官場哲學,卻主導著一個民族的現代化命運,豈能不讓人扼腕。

潘的失勢,與其說是性格的悲劇,毋寧說是體制的悲哀。本來就不鮮活的中國政治生活,少了一道亮麗風景;萬馬齊喑的體制內,更變得鴉雀無聲。新華年來之際,唯祝願那些體制內的良善之輩,能在未來厚積薄發,弗蹈潘氏之轍——潘氏可能是一個改革派,但他絕對不是一個民主主義者,這其實是他命運的根本悲劇所在。他逃脫不了自己的出身,作為一個既得利益者,即要面對體制的問題,又要面對無解的困劇,所以才格外地表現出理想主義的一面。但那只是幻想而已。所以他不如已經深諳此理、甚至是比他更為年輕的同類「良臣」。後者正因為深知這一點,所以纔能在官場上輕裝上陣,能上則上,不能上也做好了隨時棄船背主的準備。所謂「忠臣」者,無君即無國無家;而「良臣」則時刻準備著擇木而棲。

歷史的發展往往就是,用不可阻擋的潮流證明悲哀者的可悲。

轉自《民主論壇》(//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台灣傳藝文化行春活動展出十四位名家作品
討論︰如何看待「潘岳現象」
討論:中共政權不改革 年輕高官難作為
王維洛:誰出賣了潘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