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3日訊】 「計劃生育」作為中共強制實施的所謂基本國策,是亙古未聞、曠世未見的發明,確實是典型「中國特色」的。它為禍之久、涉及人員之廣、手段之殘忍,堪與其後中共對「法輪功」的鎮壓相比。它對中國人的刈根之害,比其引導中國人步入文化道德沙漠的危害更甚。「計劃生育」政策,造成人口結構老化、男女比例失調。這種危害會很快就到來,他所造成的後果,不久就會降臨到中國人的頭上,並且難以挽回。
中共自1980年始,在全國強制實施「一胎化」政策,稍後又實行所謂「一票否決制」,把各級官員的「烏紗帽」和前程,緊緊捆在了「計劃生育」這個對中國人前途命運開刀的戰車上。各級官員先是為了保住前程,後是為了錢,費盡心機做「計劃生育」這篇文章。一時間,罰款、抓人、抄家、扒房、株連,無所不用其極。孕婦只要被抓住,哪怕是臨產在即,先想辦法把孩子弄死再說,更有甚者,把剛生下的嬰兒扼死摔死;孕婦跑了,把公婆或爹娘抓起來折騰;一家犯了中共的「計劃」,周圍鄰居、親戚朋友連帶罰款抄家;被「計劃」打手們打傷打殘,告到法院不受理,法院工作人員明告,「計劃生育」案件法院管不著。「計劃生育辦公室」從成立開始,就是法律不能約束的衙門。
熱衷計劃的中共,把計劃做到生育上,並在經濟市場化自己資本化後,唯獨在老百姓生育上計劃不止,源於他們一貫把人視為工具的思維。在戰爭年代,或認為有戰爭危險時,他們視人為能鞏固其權力基礎的炮灰,自然是越多越好;和平時期,尤其是鄧「設計」把老毛「其樂無窮」的運動人禍害人,轉到「一切向錢看」後,他們則把人看成供其聚斂淫樂的工具。這時他們認為,人口多了,既無必要又有危險,人口要控制在能保證其吃人制度正常運作的範圍。
人像其他動物一樣,關注個體生命延續是遺傳的規定。中國傳統文化,更是把生命傳承放在首要的位置:「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兒子傳宗接代,斷了祖宗的香火,被認為是最大的人生缺憾。再者,生活在專制鐵幕下,絕大多數牛馬一生受盡欺凌的中國人,還能有什麼可追求的?「兒女雙全」,享受這點可憐的人倫之樂,也就成了一生情感的最大欣慰了。這是人們難以接受中共「計劃生育」的情感原因。
中國農民作為中共統治下的「賤民」,無任何退休金、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喪失勞動能力後,只能由兒女(主要是由兒子)養活。另一方面,在農村農民的各種利益需要實力做保障。農村那些「土皇帝」在處理問題時,多是或憑自己的心之所致,或掂量各家各戶的份量處理問題。「老太婆吃柿子──專揀軟的捏」是他們處理問題的一貫方式。再有,農村鄰里之間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各種糾紛冤仇。如果家裡沒有男性支撐門戶,往往受人欺凌。這些都是中共在農村推行「計劃生育」難的原因。
中共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之所以在「非農業」群體中阻力最小,是因為一方面,他們有或多或少的退休金、醫療保險,養老的後顧之憂小一些,另一方面多生孩子,隨之而來的撫養、上學各項費用,將使他們本就艱難的生活,更加難堪重負。「非農業」群體願意生女孩,甚至不要孩子或乾脆不結婚,還有房子方面的考慮,如果生了男孩,又將背上房子這座沉重地大山。再者,中共「計劃生育」政策還與人們的飯碗聯繫著,多生還將遭到中共開除工職取消養老、醫療保險的懲罰,這對被中共「畫地為牢」政策緊緊捆在其政治經濟戰車上的人來說,無異是被取消生存權,人們在生存與生育不可得兼的情況下,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根據統計資料,中共強制實施「計劃生育」20多年來,男女比例已嚴重失衡。1980年男女生育的性別比為1.080,2000年竄至1.170,廣東、海南等省高達1.30。據專家預測,2020年中國將出現4,000萬光棍找不到對象。這些因「計劃生育」所製造的4,000萬「光棍」,將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人口年齡結構方面問題更大,專家估計,到204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9億,占總人口的20.9%,這又將造成養老金難以支付,國家發展缺乏勞動力後勁等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隨著中共對人口妖魔化的不斷宣傳,和「天下之利盡歸於己,天下之害盡歸於人」的「企改」、「醫改」、「房改」、「教育產業化」政策,人們的生存日益艱難。在養育孩子成本不堪重負的今天,人們已大多放棄多生多育的念頭。隨之而來的是整個國家「未富先老」的社會現實。這種「殺雞取卵」的罪惡政策所導致的惡果,將給未來的社會造成莫大的隱患。
陳光誠面對「計劃生育」工作人員的野蠻暴行拍案而起,為所謂「超生」者仗義而言,觸犯了中共見不得人的利益,被逮捕關押至今,並面臨中共的判刑懲處。這使中共又一明目張膽的罪惡昭示於天下。我奉勸那些抱著「貪夠就走」的政治寡頭們,還是存一點良智,別把壞事做絕,立即釋放陳光誠先生,放棄禍國殃民的「計劃生育」政策,順應世界民主潮流。不然,待到中國實現民主之日,面對國人的清算,身負滔天罪行的你們,怎樣立足於天地之間?到時,恐怕在哪裡你們都將找不到可以藏身立足的所在了!
(2006-07-26;2006-09-02修改)
(民主論壇)(//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