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呂志翔日內瓦三日專電)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四年中,從未運用「反傾銷」措施,但過去半年,台灣政府及業者的被動態度已明顯轉變,在WTO架構下,積極運用貿易「救濟措施」的模式已逐漸形成。
根據WTO統計,台灣目前實施的最終反傾銷措施只有三件,分別是日本的美術紙、韓國與菲律賓的水泥,但這些都是延續台灣加入WTO前的行動,台灣加入WTO後,一直未運用反傾銷措施,至今年才有改變。
一九九五年至二零零五年間,台灣出口被課徵反傾銷稅的案件共九十九件,僅次於中國的三百三十八件與南韓的一百二十七件,居全球第三。
相形之下,台灣加入WTO初期,對於運用反傾銷、防衛措施等貿易救濟手段,顯得非常保守、消極。
但從今年初的大陸毛巾進口案,以及台灣鞋類業者近日向財政部申請對大陸進口的紳士鞋、高跟鞋、童鞋、休閒鞋、涼鞋、馬靴等進行反傾銷調查,顯示了政府與民間業者已採取更主動積極態度,有效運用WTO規範,維護台灣貿易及業者的利益。
在這個轉變中,業者的態度更為重要,根據反傾銷協定,反傾銷案主要應由民間業者向政府提出申請調查,申請文件中要認定出口廠商、出口已構成反傾銷行為並造成傷害,同時證明兩者間的因果關係。
在大陸毛巾進口案中,反傾銷案實際由政府主導。大陸鞋類進口案由多個鞋業公會組成的「台灣製鞋品發展協會」,向財政部關政司提出申請,象徵了民間產業意識升高,這是個正面的發展。
對大陸毛巾進口案,政府近日會裁決最終措施,而鞋類反傾銷案只是剛啟動,通常到最後決定須一年時間,但這兩件案例確定了,主動運用WTO機制,維護台灣貿易及產業利益是大勢所趨。
WTO事務專家並指出,在杜哈談判破裂後,一個可能發展就是爭端解決案件增加,而這些貿易糾紛中有很高比例與反傾銷案有關,這也正是台灣亟須建構能力的領域,也是未來在WTO的主要任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