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達:「九·一二」說明了什麼

林達

【大紀元9月28日訊】日前,美國駐敘利亞大使館被炸,還殃及臨近中國大使館一名參贊負輕傷。事情發生在9月12日,不由引得許多人把已經過去的「9·11」舊話重提。也不由讓人想起以前幾次美國大使館被襲事件,其中最嚴重的一次,當屬1998年駐肯尼亞美國使館的自殺炸彈。那次爆炸中,整個建築物被夷為平地,死亡213人,大部分為當地的肯尼亞老百姓。同時發生的駐坦桑尼亞美國使館爆炸,死亡11人。

  現在的結論,這兩次爆炸都是本拉登的組織所為。本拉登對美國有深仇大恨,他公開發表的言論表白了這種仇恨的原因。可是,我曾想過,有一些他自己意識到或是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原因,大概也在隱隱起作用。就像希特勒,大家現在多少相信,身為有部分猶太血統的奧地利人,之所以主張實施滅絕猶太人計劃,一個原因是,當年青年希特勒考美術學院未被錄取,歸咎於學院的猶太教授不賞識。這種深埋的怨恨在後來竟然找到這樣一個出口。現在,也有本拉登身邊人出書說,多年前他陪妻子去美國看病,在赴美的飛機上,有人(哪國人不明)對被長袍蒙得嚴嚴實實的本拉登妻子投來好奇眼光,更有人拍了照,從此引出本拉登對美國的憎惡。名人行事,其公開理由和私下動因之間究竟有何種關係,歷史學家也無法明確驗證。但是,我相信它確有可能是一個重要因素。對一些精神狀態不穩定而又掌握了大權的人,尤其如此。他們也是人。

  有人說,像本拉登這樣的恐怖分子,是在為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戰鬥,他們的仇恨也許來源正當。我對此表示懷疑。我的依據是察看他們對自己本民族同信仰的人民,究竟是否有一點同情心。有人統計,從2001年9·12開始(不算「9·11」事件的死亡),到2005年年底,全球有18944人死於恐怖襲擊,絕大部分不是美國人。那麼,恐怖襲擊犧牲者是些什麼人?

  前不久,阿富汗國慶節,阿富汗總統發表講話,呼籲國際社會關注這個本拉登還在匿藏的國家。當年美國反恐打入阿富汗,得到國際社會基本支持,是爭議較小的反恐戰爭。因此,阿富汗如今發生的恐怖活動,就很少有人關心,這也是今天阿富汗總統必須強烈呼籲大家關注的原因。他提到的數據令我震驚:在阿富汗,有144所學校受到恐怖分子的炸彈襲擊,另有200所學校因為害怕被炸而關門,現有20萬阿富汗孩子由於害怕恐怖分子的炸彈,不敢去學校,識不成字。下一代是阿富汗的未來,總統有足夠理由擔心。

  有人認為,恐怖戰爭拉開大幕,不是「9·11」,而是上面提到的1998年美國駐東非兩個大使館被炸。當時還是克林頓時代,還循著「9·11」之前的邏輯行事:使館在某地不安全就馬上撤回。一些專家認為,這給了本拉登明確信號,恐怖戰爭行得通:一炸你就退。假如這樣算的話,1983年多國維和部隊在黎巴嫩一天被炸死299名維和士兵,一槍不發撤兵,也應該算。為什麼大家最終把「9·11」當成分界點,我想一個原因是,事情有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折。它的巨大摧毀力在證明自己的轉折點。

  「9·11」炸的是美國平民,也許還可以狡辯成是攻擊「敵國」,可我一直納悶的是:恐怖分子炸自己國家的孩子幹什麼?不僅在阿富汗,在伊拉克也是這樣,炸彈的目標經常不是軍事人員,不是宗教目標,不是警察,就是看來漫無目的之大街、餐館、商店,人多就中標。炸死的是自己國家的普通百姓,可能同宗同教,可能是鄰居家孩子。炸自己人到底有什麼好處?

  聽起來難以置信,其實,炸出來的是對恐怖分子有利的國際輿論。這個邏輯有點繞,可是恐怖分子很快就繞明白。所以,為了這個效果,恐怖分子繼續盡可能多殺人,哪怕炸的是自己孩子的學校,殺的就是自己民族的未來。所謂輿論就是我們大家。只要看到恐怖分子對自己同胞還是炸得很起勁,就可以知道,輿論還是在他們的「調動」中。

--原載:《新京報》,2006-09-23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林達: 把阿扁轟走以後怎麼辦?
遭綁架俄女記者為車臣匪首秘密新娘
悉尼港渡船被列為恐怖分子易攻目標
組圖:911恐怖襲擊瞬間回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