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芳明東京特稿)相撲是名聞全球的日本國技,日本文化的象徵之一。起源可追溯至日本神話時代。根據傳說,相撲是源自祈求神明保佑農作豐收的儀式,配合神聖的舞蹈和戲劇在神社內進行,後來雖發展成為競賽運動,但還保存著儀式的要素。
日本相撲協會指出,相撲在紀元八世紀的奈良時代成為皇宮的儀式,由皇室邀請優勝力士配合音樂和舞蹈表演。最初的相撲是種近乎沒有限制的拳擊與角力混合的比賽,後來才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方式。
相撲力士體型的一大特色是,並非肌肉健壯的戰士型,而是大肚大臀的肥胖型,且並未依體重分級,成為和柔道及角力等其他類似比賽的最大不同處。
相撲組織化始於十七世紀的江戶時代,一度曾遭德川幕府禁止,一六八四年才獲准成立職業團體,在神社和寺院比賽表演。明治維新後,相撲也曾一度遭東京府禁止,但由於明治日皇愛好而漸成為社會公認的運動,東京和大阪相撲協會的相繼成立得以確立組織形態。
一九零九年,位於東京的兩國國技館落成,成為日本第一個常設相撲場所,相撲也正式成為日本國技。相撲力士於一九六五年前往舊蘇聯進行海外首次公演,迄今還包括中國、南韓、英國、法國、美國和以色列等,預定八月前往台灣首次公演,積極宣揚國技。
日本相撲力士依等級分成三大類:一,上位(幕內),最高位是橫綱,接著依次是大關、關(月劦)、小結和前頭;二,中位(十兩);三,下位,從上而下依次是幕下、三段目、序二段和序之口。
相撲比賽稱為「場所」,定期在全國各地舉行,共有六場所。每個場所比賽十五天,幕內力士和十兩力士每天都有比賽共十五場,幕下力士只賽七天,前者勝八場,後者勝四場才可升級。要晉升最高位橫綱和次高位大關條件嚴格,人格品行特別是升級橫綱的重要條件。一旦升為橫綱不能降級,表現不佳只有退休,通常當師傅教弟子。
想成為職業力士,必須加入「相撲部屋」成為弟子,依規定,年齡未滿二十三歲,身高一百七十三公分,體重七十五公斤以上,經過健康檢查合格就有資格成為力士,若身高體重不夠,但至少一百六十七公分和六十七公斤,則需通過多種體能測驗合格才行。
被稱為「土俵」的相撲比賽台,是由裝土的草袋堆成的十八平方英尺的正方形小高台,高兩英尺,為贏得吉祥,草袋通常還裝著海帶、鹽、魷魚乾和稻米等供奉神明之物。力士在對招前,往往由土俵的鹽箱內抓把鹽向半空中灑,據說可淨身去污。
十兩和幕內力士在賽前進行「進入土俵儀式」,由行司(裁判)率領登上土俵。全員拍手,接著舉右手,抓住力士圍在腰際的刺繡圍裙,然後再舉起兩手,完成一連串儀式,是橫綱進入土俵儀式的簡易型。
相撲比賽的招數有所謂四十八招之說,但並非固定,讓對手離開或倒在土俵上就獲勝,禁止毆打和腳踢。相撲傳統認為土俵是神聖場所,禁止女性登上,大阪府女知事太田房江曾有意在大阪場所的比賽上台頒獎遭拒絕,反映出相撲的堅持傳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