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是什麼成就了毛澤東?

梁京

人氣 2
標籤: ,

【大紀元9月19日訊】中國還會再出一個毛澤東嗎?我想多數人的答案是,不會,至少在我們能夠看到的將來,很難想像中國會再出一個毛澤東。但如果追問一下為什麼,答案就可能大不一樣了。一些人的答案可能是,從天分和才能上看,再出毛澤東的概率很小,也就是說,無論你中意他還是憎恨他,在基因組合這個層次上,毛澤東這種奇人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才會出一個的。不過,更多的人會強調,產生毛澤東的歷史條件不復存在了,因此,儘管中國十幾億人口還會有再生出具有毛那樣強悍個性和能力的人物,但產生毛的各種外部因素,絕對沒有了,因此中國不會再有一個毛澤東。

不過,我們真正知道是什麼條件成就了毛澤東嗎?難道中國當時的歷史條件,就必然會產生一個毛澤東嗎?這是我學習中國現代史的時候,多次向自己提出的問題。而在知道了孫中山與陳炯明之間關於是否北伐的鬥爭,在對陳炯明和孫中山有了更多瞭解之後,我不由得要想,如果當時的中國實現了陳炯明對和平統一,聯省自治的理想,就很可能不會發生九一八事變,就不會有幾十年的國共之爭,也就不會有一個我們今天知道的毛澤東。毛澤東不僅沒有機會成為一個對幾千萬無辜生命負責的混世魔王,而且,這個人有可能在中國的憲政改革中成為一個雖極有爭議,但也有建樹的政治人物。

我知道有人不同意我的觀點,而認為當時孫中山武裝統一的主張是正確的,因為各省武裝割據,軍閥當道,不實行武力統一,中國無以建立民族國家。果真是這樣嗎?如果我們認真地考察當時中國各省的歷史,就會發現,在所謂反動軍閥的領導下,許多省份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現代化變革,整個中國人才輩出,思想活躍,尤其是教育迅速發展,學校的物質條件雖然不好,但教師之認真,學生之好學,絕非今日中國大陸,尤其是大陸的高等學府可以相比。

北伐之所以發生,並非因為和平統一不利於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而是因為中國政治文化的主流很難給和平統一以機會。武力統一是中國悠久的傳統,而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要獲得勝利,競爭最高權力的人就必須不擇手段,敢於擯棄一切道德準則。這就是所謂“成者王,敗者寇”的中國政治文化。有人會問,如何解釋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儒教在中國文化中長期的主導地位呢?很多人沒有注意到,中國的儒家思想,只關心君王應該如何治國,並不關心王位是如何得來的。而士大夫最關心的是自己的身份特權,因此,不管是什麼人,哪怕是異族入侵者,一旦承認儒教的統治地位,恢復“高考”,就可以完全瓦解他們的“愛國情懷”。

因此,孫中山北伐的主張戰勝了陳炯明和平統一的主張,意味著一場成王敗寇的爭奪將主導中國的政治。現在看來,孫中山是成就毛澤東的第一人。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孫中山接受了陳炯明的主張,支持和平統一,支持陳炯明在廣東率先搞出一個現代化的樣板來,激進主義在中國的市場就會大大縮小,毛澤東再有本事,也不至於害及幾千萬人的生命。

一種遊戲一旦開場,當然只有最會玩的人有最高的勝出機會。毛澤東並不是熱衷於此道的唯一玩家,恰恰相反,中國從來不缺想做皇帝的人,蔣介石,張國燾,都是既有心術,又敢於殺人的有力競爭者。但是,毛澤東證明了,他才是“真命天子”,是成王敗寇遊戲最出色的玩家。

毛澤東是中國成王敗寇的政治文化的產物,是大一統的政治理念的產物。這種不擇手段的政治文化,這種對壟斷權力的信仰和追求,在今天的中國大陸並沒有消亡。那麼,我們還會不會再出一個毛澤東呢?我不敢說這種可能性完全沒有,但畢竟我們今天的資訊環境和知識結構已經與毛的時代完全不同了。

這不禁使我想到一個問題,假如今天坐在皇位上的不是六十四歲的胡錦濤,而是六十四歲的毛澤東,他會如何看這個世界呢?他會如何作為呢?我相信中國大陸的政治生活肯定不會像今天這樣沉悶乏味,我們或許還會出現某種“聯省自治”的生動局面,因為畢竟青年時代的毛,也曾經是一個熱衷地方自治的人。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陳破空:為甚麼要徹底否定毛澤東?
毛氏忌日三十年 千秋功罪眾人談
林保華 : 不到台灣不知道文革還在搞
曾寧:毛澤東與「9.11」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