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7日訊】(美國之音記者:田野2006年8月6日華盛頓報導)中國快速的城市化導致耕地持續減少,使糧食生產受到影響,有可能導致糧食短缺。有學者分析說,中國政府面臨的是保證農村人口生存的問題,中國對糧食的需求不會對世界糧食市場產生甚麼影響。
*產量和農田的底限*
中國的耕地從1999年到2005年減少了800萬公頃,中國農業部預計,今後5年,耕地總面積將繼續以每年百分之零點一八的速度減少。
《中國日報》星期五引述農業部一名高級官員的話說,城市化和政府的退耕還林計劃意味著,近期內,大片可耕地將不可逆轉地消失,這勢必對中國的糧食總產量產生負面影響。但是到2010年,中國仍必須生產至少5億噸糧食,才能滿足人口需求,這就要求中國保留1億零300萬公頃的農田。
《中國日報》報導說,去年,中國在1億零400萬公頃的耕地上生產了4億8千4百萬噸糧食,按照可耕地的減少速度,到2010年,中國的可耕地正好足夠生產5億噸糧食。中國農村的土地經常被地方政府官員和房地產開發商任意徵用,變成為工業或商業用地。《中國日報》指出,為了保持國內糧食供應,必須堅決保護可耕地。
*大農業是因人設事?*
旅美學者程曉農指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農業人口逐漸減少,農業產值相應收縮,是一個自然過程。沒有任何國家能夠保持百分之80的農業人口,同時實現現代化。程曉農認為,中共政權真正擔心的是,中國離現代化還很遠。
程曉農:“換句話講,中共政權沒有辦法為佔人口百分之80的農民安排就業,所以中共政權一個潛台詞就是它還需要一個能養活七、八億農民的農業。耕地減少就威脅到農業,就威脅到農村人口的生存,這是中共的潛台詞,只是沒有講出來。
*程曉農:政府把體制問題化為環境問題*
程曉農認為,這些問題其實是中共政權的發展政策出現偏差的結果,也就是說,政府把大量資金投入對農村沒有幫助、同時對城市又是一種浪費的項目上。程曉農說,從嚴格意義上講,這些問題是體制所造成的,但中國政府把它轉化成為環境問題、生態問題,變得中性了一些,否則政府就必須承擔責任了。
有糧食問題專家早在幾年前就預言,隨著可耕地減少,地下水水位下降,人口持續增長,中國難以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將成為糧食淨進口國,而這將對世界糧食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
*美國能穩定市場 中國不構成衝擊*
旅美學者程曉農不認同這種觀點,他談到,美國政府補貼農民少種糧食,大量可耕地閒置。美國的糧食生產潛力還很大,足以穩定世界糧食市場。
“如果糧食價格上升,美國許多糧農就不需要政府補貼,就可以增產,這些增產的部份就可以滿足世界糧食市場增加的需求。美國有得是沒有耕種的耕地和農田,所以從糧食供給來說沒有問題。”
另外,程曉農指出,如果中國經濟能夠正常發展,就有足夠的能力購買糧食,而且中國糧食進口增加是逐漸的,所以不應當對世界市場形成大的衝擊。
“只要它的糧食需求增長是漸進的,一步一步的,那麼整個世界糧食生產會順應它來調整。”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