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綜述】中東,不一樣的記憶

標籤:

【大紀元8月4日訊】(大紀元華府蕭陽、王魯魯新聞綜述) 中東硝煙又起。很多人大概都想知道為甚麼這些亞伯拉罕的子孫們就是無法和平相處呢?不同的人對此有著不同的記憶和答案。

敘利亞記者的詮釋

對於敘利亞官方媒體公共廣播電視台的駐美記者扎赫.艾買提而言,解決中東問題要依照國際法,而不能僅僅從意識形態、政治或是宗教上找出路。艾買提在90年代曾作為敘利亞官方代表團成員,在華府參與了長達5年的中東和平談判。

「在90年代,老布什和克林頓時代,馬德里中東和平談判會議召開,以色列人、黎巴嫩人、敘利亞、巴勒斯坦人都來到華府。和平談判進行了四、五年之久,我們幾乎很接近達成結果了,但是,後來發生了甚麼呢?以色列總理巴拉克無法執行和談結果,那時以色列要選舉,他們內部有一派右翼勢力,巴拉克害怕失去選票,不敢顯得太溫和,結果所有四、五年的工夫都白費了。後來貝魯特阿拉伯峰會時也提議過重新和談,但是以色列覺得自己很強大了,他們不想跟阿拉伯人握手了,不願跟你談了,也不想歸還阿拉伯的領土了……」

艾買提現在所服務的敘利亞媒體是敘利亞官方的。事實上,敘利亞的政治體制仍然是獨裁統治,沒有獨立的媒體。

1998年10月18日,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與巴勒斯坦權力機構領導人阿拉法特之間的和平談判進入第三天。圖為美國總統克林頓與巴勒斯坦權力機構領導人阿拉法特、美國國務卿瑪德琳.奧爾布萊特和美國副總統戈爾在馬里蘭州的懷理河農場(Wye River Plantation)。(Getty Images)

奧爾布萊特最大的遺憾

曾任克林頓時期美國國務卿的瑪德琳.奧爾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在她的回憶錄裡寫道,「有人問我作為國務卿,我最大的失望是甚麼,答案是中東。」

她在這一章的最後寫道,「真正的領袖要能夠改變公眾意見,而不僅僅是反映這些意見。」“阿拉法特大概不想重蹈埃及總統薩德的命運(後者在與以色列媾和後被伊斯蘭激進份子暗殺),從個人角度我無法指責他,但是巴拉克(當時以色列的左翼總理)就心甘情願的走進了以色列極端分子的瞄準鏡,那些人仍然很崇拜刺殺拉賓的刺客。這就是一個領袖和一個倖存者的區別。」

奧爾布萊特認為當時以色利左翼總理巴拉克和談的意願,甚至願意冒著政治生涯以至身家性命的風險而尋求公正而安全的中東和平的意願是「勿庸置疑」的。巴拉克的導師,同是左翼總理的拉賓因為簽署了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奧斯陸協議而在1995年遭到以色列右翼極端分子的暗殺。

1998年9月28日,美國國務卿瑪德琳.奧爾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在華盛頓白宮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向記者簡報當天早些時候美國總統克林頓、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 有關中東和平進程的會談情況。(Getty Images)

根據奧爾布萊特的回憶錄,當時另一個中東談判,敘以和談的關鍵在於戈蘭高地邊界問題。敘利亞認為以色列應歸還整個戈蘭高地,包括加利利湖東北岸和整個約旦河東岸,這些是1967年六日戰爭之前的敘以邊界。但是巴拉克認為,以色列可以歸還絕大部份戈蘭高地,但是希望保留近鄰加利利湖東岸和約旦河東岸的分別為500米寬和80碼寬的狹長地帶,因為加利利湖是以色列40%的淡水來源,而敘軍此前就利用戈蘭高地的有利地勢對下面的以色列居民進行攻擊和滋擾。雙方在這點上一直無法達成一致。

根據維基百科全書,至今戈蘭高地事實上為以色列管轄,居住著一半猶太人,和一半阿拉伯人。2003年,敘利亞曾試圖重新與以色列進行和談,但是以色列要求敘利亞首先解除真主黨的武裝才能言和,後者從黎巴嫩和敘利亞境內多次攻擊以色列城鎮。真主黨是以色列80年代初佔領黎巴嫩南部後出現的一支非政府的抵抗力量,儘管它自己否認,但是真主黨被廣泛認為得到伊朗,敘利亞的大力支持,美、加等國認為它是恐怖份子。

真主黨擁有自己的媒體系統,包括衛星電視、廣播和雜誌,其收視率在阿拉伯世界頗高。真主黨的互聯網中央局還在2003年發行了一套遊戲,用阿拉伯的觀點來玩阿以之間的戰爭遊戲。2004年,法國電視當局裁定真主黨電視內容是宣揚種族和宗教仇恨。

美學者:中東問題有宗教文化背景

美國企業研究會的耶華.穆羅基科(Joshua Muravchik)認為中東問題是有宗教文化背景的,不過存在兩個不同方面的問題。

穆羅基科說,「猶太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同時也是一個宗教。如果不是聖經上說,這塊地方是猶太人歷史上的家園的話,猶太人也就不會在那裏建立以色列。這是猶太人這方面的宗教背景。」

「另一方面講,不是所有阿拉伯人,但是攻擊以色列的先鋒們,像哈馬斯,真主黨等,他們跟伊朗總統內賈德有一樣的目標,就是全世界都應該成為穆斯林。他們從來都很公開的講這些話 (事實上真主黨的黨章在互聯網上就可查到),他們相信伊斯蘭教是唯一的真正信仰,他們的第一步是(對付)以色列,因為這是個象徵。之後呢,就是重新佔領阿拉伯人以前曾經佔領過的地方,再後面呢,就是要佔領整個世界。因為,穆罕默德—伊斯蘭教的創始人和先知,同時也是個武士,他靠征服很多地方把伊斯蘭教傳到了這些地方。他們相信征服更多的地方是『神聖』和『正義』的。以色列只是一部很長的書裡的第一章而已。」

儘管聖經上上帝「應允之地」比現在的以色列大的多,穆羅基科認為任何一屆以色列政府都沒有要主動擴大其版圖的意向。在1967年阿拉伯世界重兵集結,誓言將以色列趕進地中海時,以色列的確被迫先發制人,在六日戰爭奪得了埃及的西奈半島、加沙地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以及東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但在埃及承認以色列國並達成和解後,以色列就歸還了西奈半島。加沙地帶本屬埃及,但是埃及希望留給將來成立的巴勒斯坦國。當時埃及的薩德總統因與以色列媾和而被暗殺,而所有其它阿拉伯國家都因此而與埃及斷交。

相比較而言,巴以之間的和談就特別的艱難。

穆羅基科說,「阿拉法特領導的巴解組織(PLO)曾以黎巴嫩南部為據點,擁有大規模軍隊。1982年,以色列進攻黎南,以趕走巴解組織。當時打得很慘烈。最終阿拉法特投降,並遷到了突尼斯,其領導的軍隊被解除了武裝。後來在90年代開始的和平進程開始,93年奧斯陸協議,在美國的斡旋下,阿拉法特和以色利當時的總理拉賓握手,打算互相承認,同意坐下來進行和談。但是這個和談一直沒能談完。直到2000年,在戴維營和談了好幾週後,阿拉法特就不談了,他既不同意美國為了雙方能同意提出的折中方案,也提不出他自己的方案。」

「之後幾個月美國還在努力。2000年是克林頓當總統的最後一年。戴維營之後,在巴黎,阿拉法特又一次走出談判,(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萊特,還穿著她的高跟鞋,跟著他後面跑,把他拖了回來,但是他就是不同意。」

穆羅基科說,「11月大選過後,布什當選,不過要在第二年一月才上任。在12月,大家再次在埃及碰面,根據阿拉法特拒絕戴維營和談的原因,美國提出了新的方案,史稱『克林頓參數』,以色列方面又做了更多的讓步,給了巴勒斯坦更多的土地。美國人說,好了,最後一次機會,否則我們就撤了,因為新的總統要上台了。但是,再一次,以色列同意了,阿拉法特不同意。」

1998年10月18日,美國總統克林頓(中)、美國副總統戈爾及美國國務卿瑪德琳.奧爾布萊特在馬里蘭馬里蘭州的懷理河農場與以色列外長沙龍會晤。(Getty Images)

難民政治

自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同時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猶太人接受這個決議,但是阿拉伯國家一致反對。在這2.7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近60年來,爆發了5次大規模戰爭,無數人的生活和家園遭到破壞。甚至難民問題都被用來作為政治上的籌碼。

穆羅基科認為,「這其中的核心問題是,像我一直所說的,阿拉伯人無法接受這樣一個主意,在他們的阿拉伯國家環繞中有一個猶太人的國家。這就是為甚麼當時巴勒斯坦人從戰爭區逃難時,鄰近的阿拉伯國家,除了約旦外,沒有人願意接受這些難民,因為他們想利用這些難民,保留住這個問題,用來指責和對付以色列。」

穆羅基科認為,當時也有差不多相當數量的猶太人從鄰近的阿拉伯國家逃到以色列,只是這些難民所受到的待遇不同而已。(//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李家同:小銀盒子
以黎戰火延燒 歐足聯暫停以色列承辦權
凌未風: 以黎冲突仍在继续  各国观火态度不同
回教各國要求中東立即停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