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30日訊】)(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中國古典音樂欣賞》節目)
提起《胡笳十八拍》,瞭解中國歷史的人們就會想起在漢末時期流落異鄉的蔡文姬。她是著名文人蔡邕的女兒,即使如此,蔡文姬也沒有能逃過戰亂的痛苦。大約在興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5年,蔡文姬被南匈奴左賢王所虜,並為妻12年。在12年的歲月裡,蔡文姬從未中斷過對故鄉的懷念,直到建安年間,曹操派人將她贖回。然而,一旦要離開居住十二年的塞外,拋別親生的二子,在為人之母和其深自眷戀的故土之間,蔡文姬又如何能夠抉擇呢?《胡笳十八拍》這首琴歌表現的就是她當時離別愛子時的悲傷情懷。
據考,突厥語中稱「首」為「拍」,十八拍即為十八首。這與全詩分為十八段相合。
唐代琴家黃庭蘭以擅彈此曲著稱。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詩中有:「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在琴曲中,文姬移情於聲,借用胡笳善於表現思鄉哀怨的樂聲,融入古琴聲調之中,表現出一種浩然的怨氣。
聽眾朋友,您現在聽到的是由管子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演奏者把塞外「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蒼涼景色和蔡文姬複雜彷徨的矛盾心態表現的淋漓盡致。
轉自《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