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3日訊】(亞州時報 Jason Motlagh撰文) 不論伊朗是否曾指示黎巴嫩真主黨襲擊以色列,伊朗政府都可望從這次衝突中得益,朝成為中東地區一大強國的終極目標邁進。
7月12日,真主黨(Hezbollah)民兵闖入以色列(Israel)邊境俘擄了兩名以兵。有觀察家推測,人質事件與德黑蘭政府有關。伊朗不僅為真主黨這個穆斯林什葉派(Shi’ite)激進組織提供資金支援,還助他們建立起火箭數目達逾萬的武器庫。
有西方分析聲稱,伊朗可能是為了轉移國際社會對伊朗核問題的注意力,而指示真主黨「蓄意挑釁」,又指德黑蘭知道特拉維夫政府(Tel Aviv)必定會以牙還牙。伊朗核問題稍後將被重新提交聯合國安理會(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討論,早前伊朗總統內賈德(Mahmud Ahmadinejad)對國際原子能機構(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說,伊朗將在8月22日前,對六國外長級會晤達成的解決伊朗核問題新方案作出正式答覆。有西方分析認為,這等於給德黑蘭爭取到更多時間製造煙幕。
伊朗外交部在剛過去的週日警告,如果安理會週一通過任何針對伊朗的決議,德黑蘭將不會考慮國際社會提出的解決方案。由美國推動的一項安理會議案,要求德黑蘭在8月31日之前暫停鈾濃縮活動,否則將面臨國際制裁。
中東問題專家普遍認為,伊朗沒有操縱真主黨劫持以軍人質事件,因為自1982年組織成立以來,真主黨的獨立性不斷加強。
伊朗確實向真主黨提供了先進的導彈技術,包括在理論上能夠擊中特拉維夫的中、長程火箭。然而,伊朗每年向真主黨提供的資金只有2500萬到5000萬美元,僅是許多主流報導估計的一半。與往年相比,伊朗向真主黨派遣的革命衛隊(Revolutionary Guard)軍事顧問人數也大為減少。
政治風險諮詢機構——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歐亞地區主管庫普錢(Cliff Kupchan)對亞洲時報在線說:「在過去,伊朗為對付以色列向真主黨投入了大量的支持。不過這次人質事件,沒有證據顯示伊朗是幕後黑手。」
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的伊朗問題專家Ken Pollack日前在一個新聞發佈會上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真主黨脫離伊朗的行動獨立性越來越強,尤其是在『雪松革命』(Cedar Revolution, 詳見文末編注)結束後。我認為,伊朗事前對人質事件未必完全不知情。」他說。
真主黨之所以拒絕向以軍妥協,也許是因為德黑蘭想讓西方國家知道伊朗的破壞能力。不過,擺出支持暴力的攻擊性姿態,對伊朗在核問題上並沒有好處。伊朗曾警告稱如果以色列進攻敘利亞(Syria),伊朗將動用任何武器。但除此之外,德黑蘭在黎以戰爭中一直保持低調。據估計,以軍和真主黨的戰爭將持續到深秋,這對於希望頂住國際壓力、繼續進行核項目的伊朗當局來說十分有利。
據保守估計,伊朗至少需5到10年的時間才能研製出核武器。不過,真主黨只要能夠自保,就等於打贏了這場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而伊朗不用損耗一兵一卒就能給以色列沉重的打擊。這一結果是可能的,因為真主黨擁有大量的武器裝備,而儘管以軍對黎巴嫩進行猛烈轟炸,但真主黨的死傷人數仍然較低。到目前為止,估計真主黨只使用了大約3%的火箭,而且其地利優勢也開始在阻擊以軍地面部隊的行動中顯現出來。
伊朗很清楚,要得到美國和以色列的尊重,就必須具有核威懾力量,而今次中東危機,則是德黑蘭藉以升級「軟實力」的機會,因為目前的局勢極有可能緩解穆斯林遜尼派(Sunni)與什葉派之間的內訌,令兩派暫棄前嫌同仇敵愾。
布魯金斯研究所的伊朗問題專家Ken Pollack指出:「如果真主黨在這場衝突中獲勝,那麼作為伊朗在累范特地區(Levant,地中海東部諸國,範圍包括今天的以色列、黎巴嫩和敘利亞)的代理人,真主黨的聲望、實力及影響力都會大為提升。而且伊朗的號召力將會增強……特別是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武裝組織將會進一步向伊朗靠近,因為伊朗將被視為一個敢於向美國、以色列及其中東盟友說不的國家。」
這種可能性與什葉派鞏固自身地位的目標不謀而合。2004年12 月,約旦(Jordan)國王阿布杜拉(Abdullah)曾將伊拉克、伊朗、敘利亞、黎巴嫩等國家統稱為「什葉派新月」(Shi’ite crescent)地帶。雖然什葉派教徒只佔穆斯林世界人口的10%,但是在上述「新月」國家,什葉派和遜尼派的人口大致相等,而且伊朗、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東部等石油豐富的地區,也是以什葉派人口為主。沙特遜尼派政權出於對伊朗影響力不斷擴大的恐懼,最近也凍結了對真主黨的支持。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軍事戰略家考茲曼(Anthony Cordesman)認為,真主黨已向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發出了一個信息,即「伊朗政府願意打擊以色列敵人,儘管伊朗不是阿拉伯或遜尼派國家」,而「以色列的報復行動……也讓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覺得伊朗是『自由戰士』(freedom fighters)的支持者。」
遜尼派和什葉派是否能夠擱置由來已久的分歧、一致對外仍然是一個未知之數,可是這個可能性即使再小也不能忽視。上周,阿爾蓋達組織(al-Qaeda)二號人物扎瓦希里(Ayman al-Zawahiri)發表講話稱,將會報復以色列對黎巴嫩和巴勒斯坦(Palestine)的侵略。在講話中,他引用了伊朗已故的伊斯蘭革命(Islamic revolution)之父——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常引用的一句可蘭經文。
有人認為,扎瓦希里是在向什葉派表示願意結盟的善意。此外,扎瓦希里還曾暗示願意協助真主黨打擊以色列目標。專家稱,如果黎巴嫩變成繼伊拉克之後又一個伊斯蘭激進組織的溫床,那麼美國與以色列在整個中東地區的聯手行動,到頭來只有伊朗受益。
對伊朗總統內賈德和其他原教旨主義者來說,引發局部戰爭也許是為了應驗先知的預言。根據什葉派的教義,先知穆罕默德(Prophet Mohammed)有12位繼承人或稱伊瑪目(imam),最後一位伊瑪目雖然在西元10世紀時歸隱了,但他將在人類再次爆發戰爭之後顯世成為救世主,或稱馬赫迪(Mahdi),把正義與和平帶來人間。
不過一直以來,什葉派內部對馬赫迪的顯世也有所爭議:有人認為馬赫迪將在人類陷入大混亂之後出現,也有人認為穆斯林教徒必須確立一種公正的秩序,才能將馬赫迪召喚出來。內賈德則多次表示贊同前一種說法,他還誓言總有一天要將以色列從中東的地圖上「抹去」。
用內賈德的話來說,伊斯蘭革命的主要任務是為馬赫迪顯世鋪平道路。去年,他在聯合國大會(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上發言時暗示,世界末日即將到來。他還經常頌揚殉道主義,甚至徵募了一批自願為黎巴嫩挺身而戰的「烈士」。內賈德在上台後還捐資 1700萬美元重建詹姆卡蘭(Jamkaran)清真寺。據記載,馬赫迪將在這裏顯世。
不過,這種狂熱的行為也惹來了國內許多教士的不滿。他們批評內賈德利用宗教問題獲取政治利益。由於國內資本不斷外逃,2/3的人口平均年齡在30歲以下,但失業率卻高達30%,因此內賈德的民意支持率有可能出現倒退。
就目前看來,伊朗人民和國際社會的注意力仍然集中於黎以之間的衝突。為應對可能爆發的全面地面戰,以色列已徵調了3萬名預備役軍人,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Hassan Nasrallah)也聲稱將對以色列腹地發動火箭導彈攻擊。雙方的人員傷亡不斷增加。自衝突爆發數週以來,至少有50名以色列人和400多名黎巴嫩人(大都是平民)被打死。
黎以衝突令伊朗核問題再次暫時避開了國際社會的注目。有專家認為,伊朗可能正伺機以「和平調解人」 的姿態出現。布魯金斯研究所的伊朗問題專家Ken Pollack指出,如果黎以衝突繼續,而西方無法達成停火協議,那麼伊朗很可能會躍上台前,要求真主黨克制,作為拒絕國際社會就伊朗核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的交換條件。
「如果伊朗……表示可以讓真主黨停火,同時要求國際社會在伊朗核問題上做出讓步……那麼伊朗將會搖身變成中東地區的和平力量。這樣一來,就會破壞國際社會認為伊朗不應得到核技術的共識。」
內賈德向國際原子能機構表示,伊朗將在8月22日就國際社會提出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做出答覆。巧合的是,這個時間恰好是回曆的7月28日,即庫爾德族(Kurd)穆斯林領袖薩拉丁(Saladin)攻克耶路撒冷(Jerusalem)那天。
編注: 黎巴嫩總理哈里里在2005年2月14日那天突然遇害,引爆黎國政情巨變,反敘派掀起了聲勢浩大的「雪松革命」。雖然在西方的強大壓力下,敘利亞從黎國全部撤軍,打破了原有政治格局,但黎國內部政治矛盾遠未消除,圍繞哈里里案件調查、真主黨問題、對敘關係等熱點問題爭執不休,且紛紛尋找外部靠山,矛盾較前更為錯綜複雜。
作者Jason Motlagh是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合眾國際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資深編輯。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