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3日訊】(BBC記者 吉姆﹒繆爾黎南提爾報導) 英國廣播公司記者吉姆﹒繆爾一直在黎巴嫩南部城市提爾對目前的衝突進行報道。自1975年那裡最早爆發危機以來,他就一直對黎巴嫩動盪不安的局勢進行報導。
這份系列報道共兩部分,在第一部分,他將本輪衝突與以往的衝突相比較,追本溯源。
以色列在1982年入侵黎巴嫩的時候,最初的借口見於他們的軍事行動代號–「加里利的和平」,行動目標是迫使巴解組織的武裝後撤到距以色列北部邊界40公里(25英里)以外。
當真主黨的火箭如冰雹一樣降臨以色列北部城市時,其目的在今天聽起來是那樣的熟悉。
然而在1982年,當以色列以武力快速推進至貝魯特,並且第一次包圍了一個阿拉伯世界的首都時,時任以色列國防部長的阿里埃勒﹒沙龍真正的日程表很快變得清晰起來。
這一日程野心勃勃:摧毀巴解組織,以期對巴勒斯坦運動起到斬首作用﹔將敘利亞軍隊逐出黎巴嫩﹔在貝魯特建立一個與以色列締結和平的友好政府。
雖然以色列沒能摧毀巴解組織,但還是成功地將其趕出。亞西爾﹒阿拉法特及其戰士被迫乘船撤離,前往突尼斯。 即便如此,也只能說是以高昂的代價換來的勝利。亞西爾﹒阿拉法特最後還是回到了故鄉,做了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直至以身殉職。
伊朗與敘利亞
妨礙以色列達成其他目標的是其在該區域的戰略對手–敘利亞和伊朗。
1982年,黎巴嫩最大的什葉派團體,因為不願再為巴勒斯坦游擊隊抵抗以色列的冒險行動付出代價,起初對以色列的干預袖手旁觀。
然而,反對以色列持續佔領的不滿情緒日漸高漲,從而為伊朗和敘利亞構建其代表作求求黎巴嫩真主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真主黨在以色列入侵之前並不存在,但它在將以色列人趕出黎巴嫩的鬥爭中被證明是一致命和極具殺死力的武器。
多國部隊介入並從以色列人手裡接管了貝魯特地區。黎真主黨聯合了其他敘利亞支持的組織,通過使用自殺式炸彈攻擊及其他戰術驅逐多國部隊。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對於加入南黎巴嫩邊境地區的多國部隊都需要經過深思熟慮。
士兵
如果黎巴嫩軍隊向真主黨開戰,可能會爆發內戰。
由美國主導,包括法國、意大利和英國人員的多國部隊,當發現自己捲入民兵戰並出現了無謂的傷亡之後,於1983年撤出了黎巴嫩。
歷經17載血雨腥風以及成百上千人的傷亡之後,以色列終於得出與多國部隊同樣的結論。此前,以色列已經退回到一段寬闊的安全區域之後,將控制權交給本地代理人–南黎巴嫩軍。
在2000年,以軍撤出,南黎巴嫩軍事實上是在一夜之間徹底傾覆,黎真主黨未遇抵抗,直接進駐邊境地區。
目前,在黎巴嫩7月12日的大規模挑釁性的越境攻擊造成以軍士兵8名死亡、2名被俘之後,歷史正在重演–但與以往有所不同。
無法完成的使命?
以色列對黎巴嫩發起了一輪驚人的猛烈攻擊,具有靈活然而寬泛的政治企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以方正在為其美國夥伴的部分 「反恐戰爭」而戰。
以軍意在摧毀黎真主黨及其領導層﹔最低目標是:解除其武裝並迫其撤至以導彈射程之外,由黎巴嫩軍隊或者多國「強制」部隊接管邊境地區。
但是,消滅真主黨是不可能的。它深深置根於黎最大派系之中,與較為溫和的什葉派阿邁勒運動結為聯盟,在什葉派的政治活動中起主導作用。 無論以色列如何壓制,真主黨都不可能像巴解組織那樣被擠進輪船,避難突尼斯。
通過對黎巴嫩平民和國家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毀傷,很顯然以方企圖對貝魯特當局施加壓力來限制真主黨。
不過,那樣也行不通。真主黨的民兵組織十分強大,而且裝備精良、動機強烈–現在甚至早在2000年離開黎巴嫩之前以色列就已經領略,並為此付出了代價。
在敘利亞部隊去年撤離之前,黎巴嫩軍在其協助下已經完成了重建,許多什葉派加入了軍隊。
如果黎巴嫩軍被派往抵抗真主黨,到了前線幾乎肯定會因宗教派別而土崩瓦解。這種情況在上世紀七十和八十年代已經發生過了,什葉派與其他各派對立,造成了潛在內戰的危機。
美國的「自相矛盾」
對照以往的多次武力衝突,此次美國對以極其放任,以方此番對黎發動了史無前例的猛烈攻擊。
以色列飛機在黎巴嫩全國範圍內轟炸從貝魯特國際機場直到公路、橋樑、工廠、加油站和其他非軍事目標以及平民區與車輛,並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對此,華盛頓均未置一詞。
在此,我們發現了美國的自相矛盾。它支持由選舉產生、主要反敘利亞的福阿德﹒西尼烏拉政府,但連日來對非真主黨的經濟和基礎設施目標的猛烈攻擊,明顯使其地位日漸削弱。
因此,除了行不通之外,隨著國際社會對與軍事無關的傷亡日益強烈的關注,該策略大部分已經展開,之後其目標更難實現。
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策略如出一轍。敦促亞西爾‧阿拉法特和其後的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穆罕默德‧阿巴斯對哈馬斯和其他激進組織進行打擊,同時還破壞了他們的打擊能力。結果,使哈馬斯取得優勢地位。後果難料,以色列是否有其它選擇?儘管在貝魯特富饒的南郊–真主黨的基地造成了很大破壞,但是迄今還沒有什麼跡象表明它的運轉受到影響。(//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