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于止戈編譯報導)在卡崔那颶風重創美國東南濱海後,「全球暖化是否讓颶風變得越來越具毀滅性?」一直是氣象界的熱門話題。一連串的學術文獻,以相同的研究資料,卻因使用不同的時間週期繪製颶風移動路線,且各學者有不同的學術背景並使用不同的假設,所以得出的結論南轅北轍。
今年太平洋的颱風異常活躍,月初,中國遭遇50年來最強的桑美颱風,重創中國東南沿海,摧毀數萬間民房,依據實地採訪村民的結果,死亡人數可能在千人左右,更有150萬人遭強迫疏散。相比之下,同處颶風季的大西洋卻顯得異常平靜,使全球暖化與風暴是否有直接關聯的爭議越演越烈。
最近這項爭議更已登上政治舞台,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影片「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裡,認為卡崔那等強烈風暴很明顯反映出與全球暖化有關。上週地球政策研究所(Earth Policy Institute)所長雷斯特.布朗(Lester Brown)也發表一份報告,把25萬卡崔那颶風災民稱為「全世界第一批氣候難民」。
全球競爭企業協會(Competitive Enterprise Institute)能源與全球暖化政策主任麥倫.伊貝(Myron Ebell)認為,這些爭論已蒙上政治投機色彩,他和在《地球物理研究通信》發表文章的科羅巴齊均認為目前觀察到的現象並未充分說明全球暖化會強化颶風。
美國國家大氣海洋局颶風研究部門的克里斯多福.蘭西(Christopher Landsea) 在上個月的《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出另一種解釋,這有可能是因為1970至80年代的測量技術不夠精確,低估風暴的強度,才會突顯出近年的颶風較強烈。
主張強烈風暴與全球暖化有關的科學家表示,大西洋此季的平靜正好說明天氣有多麼的變化無常,並認為今年海水表層的溫度難以維持在攝氏26度,而且來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塵雲也使海洋上空的大氣維持穩定,才會導致今年颶風比去年少。
引發了這場論戰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凱立.艾曼紐(Kerry Emmanuel)去年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認為高溫海水會孕育更多毀滅性颶風。另外,喬治亞地球與大氣科學技術學院的朱蒂絲.庫里(Judith A. Curry)在去年參與發表的一篇文章,以及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詹姆士.艾斯納(James B. Elsner)於上週發表的最新論文,亦均認為大氣及海洋暖化與強烈颶風有關聯。
雖然庫里質疑蘭西並未重新確認歷史資料是否被扭曲,就斷定過去颶風被低估。但隨後庫里的研究又遭到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菲爾.科羅巴齊(Phil Klotzbach)的挑戰,他在五月發表論文表示從1986年開始全球的颶風強度並沒有變化的趨勢。
雖然正反雙方僵持不下,但美國氣象學會政策計畫的主持人威廉.霍克(William Hooke)還是提出警告,不論答案為何,都不應忽視在面臨颶風之際,我們並未好好保護自己。
庫里指出颶風已使美國人對全球暖化的關注勝於格林蘭冰川溶化。許多環保團體也認為2005年的颶風已使群眾意識到全球暖化的危機。為提供大眾更多資訊,「美國環保協會」架設了一個有關「颶風與氣候變遷」的新網站,裡面包含「會把你吹走的11件事」。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