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19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九日電)據報導,中國四川省和重慶市正遭受五十年來最嚴峻的旱災,有學者歸咎於三峽水壩建成後所形成的「木桶效應」,但中國氣候專家反對這種說法,認為沒有完全科技依據。
根據香港大公報今天的報導,北京地理環境學者王紅旗認為,重慶乾旱是由「木桶效應」造成。
他說,水氣是產生降雨與平衡氣溫的關鍵。如果把四川盆地比做一個大木桶,最短的一根木條就在三峽的位置,這個自然形成的狹長缺口成為向盆地輸送水氣的關鍵。
但三峽大壩使自然地貌遭人為改變,短的木條被接長,水氣循環的主要通道被阻擋,經年累月導致「桶內」氣溫失衡,伏旱高熱天氣隨之產生,這就是所謂的「木桶效應」。
他指出,解決之道為尋找適當的地方開闢水氣通道,例如打掉一些自然形成的阻擋水氣的山頭,讓大自然自己實現「空中的南水北調」,否則就像人的血管阻塞,全身血脈不能正常循環,會生大病。
對於「木桶效應」的說法,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影響評估室主任張強表示反對。
他說,四川高溫現象是在大系統背景下造成的,今夏副熱帶高壓「西深積點」普遍高於往年,整體副熱帶高壓較往年向偏西偏北偏移,且持續時間也很長。
張強表示,「木桶效應」說並無充分科學依據。
中國國家氣候中心主任董文傑也表示,川東、重慶大旱與三峽水庫無關,高溫主要是由於青藏高原和副熱帶高壓的雙重控制導致。
事實上,七月底以來,中國江南、華南很多地方出現大範圍高溫天氣;高溫乾旱是全球性的自然災害,與三峽水庫很難拉上關係。
董文傑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全球極端高溫事件呈現強度大、頻次高、範圍廣等特點。西安、石家莊的炎熱程度已不亞於南京等傳統四大「火爐」。
他說,近年來,原先比較涼爽的歐洲、美國、日本、中國等中高緯度地區日趨炎熱,極端高溫事件越來越多。
據報導,四川和重慶兩地至少有一千四百萬民眾飽受無水可用之苦。
重慶已連續七十天沒有下過一滴雨,當地三分之二的河流都已乾枯。
「重慶晚報」今天報導,當地天氣專家預期,明後兩天重慶將會出現弱降雨,緩和旱情。
新華社則引述四川氣象台說,二十四日前後,四川將會明顯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