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17日報導】(據中廣新聞彭群弼報導)機場附近的居民多年遭受噪音干擾,民國八十年初,有鑑於噪音抗爭案件快速增加,環保署與相關部會討論,提出了相關補助辦法,不過,從一開始,如何發放,就成為難題。立法院每逢開會,機場地區選出的立委與交通部民航局,都會上演一場攻防戰。內容幾乎差不多,民代抱怨錢領不到,官員謹守法令,也不能違法行事,去年十1月,立法院終於三讀通過民航法第三十七條修正案,決定放寬用途,將撥款用途放寬為機場周邊居民的健康維護,電費,房屋稅,地價稅等等,機場回饋金的部分,必須用在輔助維護居民的身心健康。
對於執行噪音補助款發放的民航局以及各地航空站而言,似乎是遲來改善。因為民航局三位官員前一天才剛剛遭到桃園地檢署調查,並以新台幣50~100萬元交保,理由是補助當地居民安裝冷氣,出現弊端。
相關官員表示:依照噪音防制經費的分配及使用辦法,必須優先使用在噪音防治,針對環保署劃定的噪音區,分三級給4~16萬的補助。但是長期以來,地方申請補助,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作法下,衍生出一大堆怪象。
根據桃園當地的立委自己的說法,每年近5億元的噪音防制商機,吸引廠商分食市場大餅,為了搶生意,廠商靠地方人士居間介紹,賺取介紹費,想要分一杯羹的廠商太多,介紹費水漲船高,最後都是政府買單,廠商與居民勾結,用冷氣機的空殼蒙混,裝好之後拆掉,大家就地分錢的弊端。
官員表示:噪音補助費的發放,各地機場周邊有很大的差距,中正機場起降次數多,每年經費多,可以改善的工程做得差不多,已經找不到名目發放,因此各種「應對之道」也就頻頻出爐!。反觀台南機場,附近有十萬戶的居民,經費卻很少,輪到改善,要等到民國一百多年之後。
對於負責執行的民航局而言,面對民眾以及民意代表的壓力,吃力不討好,如今又碰上官司纏身,的確是苦不堪言,但是長期以來,環保署,地方政府,沒有人敢碰這個燙手山芋,讓管飛機的民航局去負責噪音防治,怎麼說,都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