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應提高對WTO杜哈談判迫切感

標籤:

【大紀元8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呂志翔日內瓦特稿)世界貿易組織「杜哈回合」談判停頓,但秘書長拉米及核心會員國並未放棄努力,相關國家並認真檢討談判失敗的影響、研擬對策,相形之下,台灣對杜哈談判仍缺「迫切感」。

杜哈談判於七月二十四日進入無限期中止狀態,拉米當時呼籲會員國應利用「戰停」時間,冷靜思考、檢討情勢,以及調整談判立場。而同時,美國、歐盟、巴西等核心談判會員國的貿易部長奔走四方,密切接觸,希望在最短時間內復談。

如以巴西、印度為主的「二十國集團 (G20)」將在巴西召開部長會議,農產品出口國「凱恩斯集團」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部長會議,都將是貿易部長協調、溝通的重要場域。

杜哈回合前途未卜,復談期限從五到八個月,甚至兩年都有可能,但可以確定的是杜哈回合不會就此宣告終結。首度參與回合談判的台灣應有效利用戰停機會,檢討、強化談判立場、策略與技巧。

如與台灣同為十國集團(G10) 成員的日本與瑞士,就已開始認真檢討杜哈談判失敗的可能負面衝擊,以及談判策略。

日本專家承認,日本經濟的基礎是透過WTO達成的全球自由貿易架構,但由於不願開放國內農產品市場,喪失了在杜哈談判中的領袖角色。

而台灣對於杜哈回合陷入困境的反應頗為冷淡,除了重申將積極參與談判,希望成功完成回合外,只有國貿局發表兩、三篇專文,一般性分析對台灣的可能影響,決策階層官員則是保持緘默,業者也無反應。

了解台灣經貿政策人士承認,杜哈回合談判在台灣迫切感不高,也不是優先要務。   

加入 WTO四年,首度參與多邊機制談判,在工作階層,台灣確實努力學習、參與,也受到 WTO會員國及秘書處的肯定,但不可否認,也有許多值得檢討之處。 

以談判立場而言,撇開農業談判採取全面守勢不談,就是在台灣的「強項」工業產品中,由於為了保護少數「敏感性」產品,而限制了談判空間。

據指出,電子產品是台灣出口主力,卻由於少數家電用品面對進口競爭,台灣決定不參與日本主導的電子產品部門別零關稅方案,同樣狀況也發生在美國的化學產品部門別降稅方案。

另外如對低度開發國家 (LDC)至為重要的「發展議題」已是回合的重點之一,即使在談判停頓情況下,「貿易協助」等仍將持續推動,但台灣在發展議題談判中仍只是「旁觀者」,沒有具體立場可言。

建立有效談判機制與運作模式,是台灣在杜哈談判中一直面對的挑戰,杜哈談判涉及經濟、財政、外交、交通、農委會、金管會等部會,絕對須要最有效的協調、整合。經過四年多的經驗,2006年「國家安全報告」明確指出,將儘速設置「專責貿易談判代表」,統籌全權負責多邊、區域及雙邊的經貿談判。

事實上,設立如美國貿易代表般的專責談判機制醞釀已久,現在終於有突破性發展,但如何「儘速」落實這項重要決策,才是關鍵。

杜哈回合「戰停」使 WTO會員國有評估、檢討的機會,如好整以暇真的利用戰停休生養息,等到哨音再度響起時,可能會發現落後更多。

相關新聞
賓大法律博士謝笠天成為WTO台灣首位實習生
八國峰會推動 世貿重啟多哈談判
學者蕭聖鐵:台灣錯失洽談台美自貿協定良機
經貿小辭典:農業協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