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特稿)台灣在歐洲最重要的文化據點巴黎文化中心主任曾曬淑,任職一年來努力將台灣美術打入歐洲,並與駐歐各外館合力推動文化外交。由於台灣過去從來沒有全盤思考過對歐文化外交的重要性,她的經驗與理念更值得各界省思。
文建會下屬的巴黎台灣文化中心,過去以主辦和仲介展演活動為主,影響力多僅限於巴黎和法國本地。自從前任主委陳其南重新定位巴文中心為全歐盟的文化交流中心,指派曾曬淑出任主任以來,巴文中心開始全面將觸角伸展到全歐。其中波蘭規模最大的克拉克夫國家美術館已經與國美館簽署合作備忘錄,明年夏秋之交將展出清末到近代的台灣美術作品,堪稱有史以來台灣美術在歐洲國家級美術館首度的完整呈現。
此行為藝術史學家的曾曬淑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指出,台灣美術的發展不僅充分展現主體性的形成過程,還可從世界文化史的脈絡來看與西方的互動,與歷經鄰國和獨裁統治、深受外來文化影響的波蘭更可進行精彩的對話,這次展出意義非比尋常。
台灣出資贊助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與柏林國家博物館出版正體中文解說,也被視為是曾曬淑任內重要的創舉,不僅幫助中文世界的遊客體驗西方世界豐富的館藏,更具有文化傳承的歷史意義。曾曬淑認為,過去台灣故宮與德國普魯士基金會的交換展覽僅曇花一現,單點與單項的效益有限,現在簽約進行長期性的合作,證明雙方關係的密切和互重。
曾曬淑認為,駐外單位其實很需要文建會的資源,透過文化來加強與駐在國的關係,扮演牽線角色的巴文中心也同樣需要駐外單位的支援,同心協力把活動辦好。文化外交更應重視與當地文化圈的互動,充分利用駐地據點的空間,不能僅以舉辦展演而畫地自限,因此她在巴黎創辦了「台灣文化論壇」,提供當地研究台灣的學者發表的園地。
隨著歐盟東擴,政治與經濟儘管走向一體化,歐洲卻早已告別鐵幕倒塌前的對峙走向多元,語言和文化呈現出眾聲喧嘩的燦爛風華。巴文中心是否有能力、有必要將觸角伸及全歐?針對歐洲的英語系、法語系、德語系、南歐、乃至和台灣一樣在同一時間走出獨裁、從壓抑與對抗走向活力與包容的東歐,是否能找到了解當地文化的人才來執行不同的文化外交策略,尋找對話的可能?都值得各界省思。
文化可以跨越語言與政治的障礙,對處境艱難的台灣而言無疑是走出國際的利器,不僅幫助台灣了解世界,學習包容,也更容易交到知心的朋友。各國執行文化外交的手段有別,例如德國在全世界設立包括台北德國文化中心在內的一百二十八所歌德學院,每年兩億八千萬歐元的預算直接編列在外交部下;中國則利用跨國校際合作的方式,在德國柏林、萊比錫和海德堡等大學相繼成立孔子學院,傳播中國的語言和文化。
去年六月才就任的曾曬淑,八月初就將回到師大美術系任教。經過一年多的歷練後她總結指出,文化外交唯有充分與外館合作,提高駐外文化單位的層級,全盤思考區域的差別性,同時制定出整體的戰略,才能打破過去單點、單項、短視而且效益有限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