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獨sudoku遊戲 9個數字引風潮

人氣 28
標籤:

【大紀元5月7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清怡綜合編譯) 你玩過「數獨 sudoku」嗎?「數獨」日文意思是單一數字。這個目前正風靡日本及歐美的新玩意,到底有什麼魅力﹖

「數獨」要求在9X9的九方格裡面填數字,每個方格中填入合適的數字以使得每行(從左到右),每列(從上到下)以及九個3×3的小方格都要包含從1~9的數字。遊戲編寫者會事先在一些方格裡填上一些數字作為提示,從而組成難度不同的數獨遊戲。從理論上講,每個會數數的人都能解開數獨遊戲,不需要算術技巧,也消除了語言障礙。

出版社周報(Publisher’s Weekly)最近統計23部關於「數獨」的書籍共有570萬冊發行量。各家報紙通過刊登「數獨」的內容展開了發行戰。有關「數獨」的網站和論壇更是在全世界範圍內比比皆是,例如:sudoku.jouwpagina.nl 網站。

首屆國際「數獨」錦標賽於三月份在意大利的盧卡(Lucca)舉行。選手來自全世界22個國家,包括菲律賓、印度、委內瑞拉和克羅地亞等。冠軍是一位31歲來自捷克從事會計工作的女士。

倫敦獨立報(Independent)最近報導說,由於對「數獨」的狂熱,鉛筆的銷售量增加了7倍。2004年11月《泰晤士報》率先發行了「數獨」遊戲。幾個月後《泰晤士報》成為第一份出版「數獨」遊戲書的報社。

「數獨」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國人們的喜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這個數字遊戲不需要什麼語言能力,而且也不大需要數學技巧。81個小方格,大約有20個方格中已經填好了數字(給定的數字)。大方格本身被分成9個3×3的方格。需要將空格內填充數字,使得每行9個單元、每列9個單元以及每9個小單元格包括從1至9所有數字,不得出現重複或遺漏的數字。

各種各樣奇妙的方格是很多古老文化的一部分。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出版過一篇關於奇妙方格的文章,而且他曾經對這方面一度非常著迷,還曾經試圖成立一個協會。18世紀瑞士數學家尤拉(Leonhard Euler )研究過拉丁方格(Latin Squares )的特性,拉丁方格是指每一行和每一列都能包含一組數字或一組字母中的所有元素。

誕生於美國的數字迷宮遊戲於1984年傳入日本,被出版商Nikoli最後稱作「數獨」,意思是“單一數字”。1997年,曾任香港高等法院法官的新西蘭人高樂德(Wayne Gould)在日本東京度假時發現了這種遊戲,並於2004年成功地向英國《泰晤士報》推薦了這種遊戲,獲採納刊載後,逐漸在西方掀起熱潮。目前,「數獨」遊戲 已經在英國火得一塌糊塗,連學者們也在討論這種遊戲對智力開發的作用。

奇怪的是,在日本,「數獨」的商標註冊權屬於Nikoli,而數字遊戲仍然被人們熟知的認為其英文名字是“填數字”(Number Place),可是在說英語的人群中,大家都廣泛的認為數字遊戲源於日本。接受日本人的時尚在當今西方社會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實了。

最近在《美國科學家》(American Scientist)雜誌出版的一篇文章中,作者黑斯(Brian Hayes)描述了決定這些數字遊戲難度的因素,其難度與事先給定的數字多少幾乎沒有任何關係。而且對於數獨遊戲本身,數字也不是那麼重要,只是在討論過程中人們誇大了其重要性。

在數學天地(一份網上刊物mathworld.wolfram.com)中,韋斯坦(Eric W. Weisstein)引用了一項研究,表明數獨遊戲可以組成6,670,903,752,021,072,936,960個格子,即使相同的解被刪除之後還可以出現5,472,730,538個獨立解的格子。

2005年9月,培格(Ed Pegg Jr.)在美國數學協會(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網站上組建的一個欄目上(maa.org/news/mathgames.html)指出:圖表理論家羅伊(Gordon Royle)收集了10,000多個數獨遊戲,每個都含有17個給定的數字。這可能是產生獨立解的最小數字(再小就會產生多個解),雖然這個假設還沒有被証實。維基(Wikipedia)網站上有更加詳盡的文章介紹數獨遊戲(en.wikipedia.org/wiki/Sudoku)。

數獨遊戲已經在美國開始流行,《今日美國》於2005年7約11日起開始刊登數獨遊戲,紐約郵報於2005年4月開始連續刊登每日數獨遊戲,華盛頓郵報和洛杉磯時報都將這個遊戲加入其縱橫字謎欄目中。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維基(Wikipedia)網站、路透社、今日美國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英國「蘇兜酷」太太為「數獨」所苦
「數獨」遊戲掀起全球熱潮
捷克女會計師勇奪國際數獨比賽冠軍
為什麼韓流明星不利用化妝品賺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