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名:從對沙塵暴的「最新研究成果」看中共的無恥

酈名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5月27日訊】面對中國日益嚴重的沙塵暴,國內媒體近來陸續報導了一些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條:

一、沙塵暴可以淨化環境,沙子還能給海水帶來營養。

《競報》2006年5月9日報導:近日在華北電力大學舉行的「綠色大講堂」上,中國科學院生態專家王如松教授說:「沙塵暴可以淨化環境,給海洋帶去豐富的營養元素。」

二、入侵我國的沙塵路徑探明

《齊魯晚報》 2006年5月13日報導:據新華社5月12日電,經過氣象部門近10年的研究,科技人員目前已探明了入侵我國的沙塵路徑。據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台副台長、沙塵研究專家康玲介紹,經研究,我國沙塵天氣與西伯利亞冷空氣頻繁入侵有著密切關係。目前,西伯利亞冷空氣影響我國天氣的路徑主要有三條。東路:從蒙古東中部南下;中路:從蒙古中西部東南下;西路:從蒙古西部和哈薩克斯坦東北部東南移。

三、沙塵暴天氣有害也有利,不能只看到其害而不見其利。

全國政協常委、防沙治沙協會常務副會長夏日說:科學地評價沙塵暴,它也有一些特別而積極的作用,也有「善良」的一面。比如:

1.沙塵一方面污染空氣,一方面也淨化空氣。
2.沙塵在降落過程中還可以吸收工業煙塵和汽車尾氣中的氧化硫等物質。
3.不僅過濾空氣,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抑制因大氣溫室效應增強所造成的全球變暖現象。
4.沙塵暴所遷移的沙塵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一些地區的土壤不足。而且,沙塵暴刮走一些地方土壤中肥沃的浮土,也給降落地增加了土壤中的養分。

四、專家:5年來發生在中國的沙塵暴近3/4為境外入侵

中國新聞網4月20日電,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公室總工程師楊維西今天下午在外交部新聞吹風會上說,據統計,從2000年到2004年,發生在中國北方地區的沙塵暴有40次,其中有29次都是境外入侵的。

五、沙塵暴不全是人為導致

中國科學院生態專家王如松教授說:「人們一貫認為,沙塵暴是人為的環境破壞引起的,其實,沙塵暴的存在已有很長時間,它的成因有兩個:一是自然因素;另一個是人為破壞環境造成的。」

六、除了國內的「最新研究」,還搬來國外的研究成果用以加強論據。

《長城在線》2006-4-30:日本科學家:酸鹼中和,沙塵暴有助於減少酸雨。沙塵能吸附酸雨污染物;沙塵的其他好處:沙塵氣溶膠通過三種途徑對地球環境產生重要影響。首先它像一把陽傘阻擋太陽輻射進入地球表面——「陽傘效應」;其次沙塵粒子還可以作為雲凝結核影響雲的形成、輻射特性和降水——「冰核效應」;另外最受科學家關注的是「鐵肥料效應」,也即「鐵假說」。認為沙塵粒子富含海洋生物必需的、也是海水中常常缺乏的鐵和磷,因而有助於海洋生物生長。 在海洋中增加鐵可使浮游生物增加,並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降低,進而降低全球的溫度。

看了以上的文字,相信很多人對沙塵暴的「偏見」都會有所減輕了。如果還不釋然,那也怨不得共產黨沒有把環境保護好——那主要是「境外入侵」的結果!要怨你也只能去怨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好了。

然而,筆者奇怪的是: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南侵年年都有,持續了多少億年,中國華北地區的黃土高原,就是由蒙古高壓吹出的沙漠細砂泥堆積而成,即為「風成黃土」。「北風送土」,即是在幾萬至幾十萬年以前,由北方的冷空氣南侵,將黃土粉塵由北方吹送到華北黃土高原地區的。為甚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沙塵暴並不明顯,而以後的年代卻愈來愈嚴重,這些年更是頻繁發生呢?

西伯利亞冷空氣南侵,並不是形成沙塵暴的充分必要條件,沒有乾燥的、無植被覆蓋的沙化土地,也不可能形成沙塵暴。沙塵的源頭在哪?是認識與解決沙塵暴的根本所在。實際上,這個問題現在並不需要去作太多及太專業的調查,看看中國自己的衛星拍攝的東亞地區的衛星圖片(這個衛星圖片在中央電視台也播送過),就可清楚地看出沙塵的源頭所在—-在中國的版圖上,大片的地區呈現黃色,而周邊國家的地區卻是呈現綠色。這清楚地說明了中國的國土植被退化,土地沙化的嚴重性!

任何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都具有多方面的影響因素。任何事物,都是有利必有弊,或有弊必有利。但對於人類來說,一種事物有它一個主要的表現方面。沙塵暴對於人類,它的弊端和災害永遠是巨大的。如果僅僅是在學術上對沙塵暴的所謂有利方面進行研究和認識,倒並無不可。但是,對於中國日益頻繁和嚴重的沙塵暴,不去正面認識和積極改善環境,政府卻利用壟斷媒體向人民大肆宣揚甚麼沙塵暴的「有利方面」及把沙塵暴的成因,故意語焉不詳地歸咎於甚麼「境外的冷空氣侵入」——這到底是意欲何為?

說穿了,中國的中共統治集團,是想掩蓋它們五十多年來對中國國土環境的瘋狂破壞和污染的罪行,消彌人民的不滿和怨恨。它們利用一些沒有多少良心的御用知識份子,出來替它們塗脂抹粉、歪曲事實,欺騙人民;並利用壟斷的新聞媒體,不允許不同的意見發出。這是中共專制集團的一貫惡行!

筆者以前曾經撰文指出:專制社會不但侵害人類社會本身,它還侵害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專制社會沒有能力在全方位的範圍內保護與改善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保護環境首先依賴於每一個社會公民,而一個公民的保護行動,首先取決於他/她是否有得到法律保障的權利。專制社會下生活的人民,房屋、土地、資源及財產可以被專制集團肆意掠奪,人身權利可以被肆意踐踏,受到侵害無法得到公正的法律保障和賠償。這樣的社會結構,只能是人類本身和自然環境都遭到侵害與破壞!而且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這種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將更加巨大。

要想扼止中國自然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必須首先在中國實現人權保障,建設平等、自由、民主與法制的憲政體制;實現農民的土地私有化,保障公民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權利,這些都是改造中國人類社會與保護自然環境的基本前提。

筆者十多年前,曾經寫過一篇關於保護環境、防止水土流失、降低江河水流對河床沖刷的文章,但當時根本無法發表(那時中國還沒有普及的電腦網絡),因為文中有對社會專制的抨擊。後來,我家遭到公安人員的查抄,我寫的書稿及政論文章和這篇文章,還有電腦及其他許多相關財物、我設計的電腦應用軟件(英-漢、漢-英電腦互譯辭典),都被一併抄走。

在上述那篇文章中,我呼籲停止鏟草行為。因為當時的各個單位,領導一要求打掃衛生,各單位就用鐵鍬剷除雜草,把地面搞成看起來乾乾淨淨的光板板,雨天一地泥,晴天一地土。如果沒有財力、物力進行草坪化,與其讓地面保持「雜草叢生」,也比將雜草剷除要好!

另外,中國北方農民耕種,習慣通犁通耕,不保留永久性的田埂,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我看到在中國南方很多地區,農民習慣保留永久性的田埂,在田埂上,由於其植被一直不遭到破壞,雜草叢生,草根把田埂結成密密的整體,很好地保持了水土。如果在北方也採取保留永久性田埂的方法,將對水土的保持起到很好的作用。政府還可應用行政權力,在沿土地等高線走向、及耕作區域劃分的界面,保留永久性的田埂,涵養田埂的植被,用以水土保持。中國北方有些地區,曾經提倡在田間成排植樹的方法,來防風防沙,保持水土,但這個方法有一定副作用。一是樹的生長週期長,再者是樹對田間作物的陽光有遮擋,影響作物生長,另外樹的間隔區域,還是要靠草的水土保持作用。永久性草埂的另一好處是,一般不用擔心像成材樹木那樣被一些人盜伐破壞。

水土流失,是土壤顆粒在水流的挾帶、沖刷中,不斷被攜持且沉澱的動態過程。在水流流速及水量不變的情況下,水流中的含土量愈大,沉澱作用也愈大;水流中含土量愈小,水流的沖刷作用愈大,即水流的攜沙能力愈大。在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水流的沖刷作用和沉積作用達到一種動態平衡。

沙塵暴是土壤在風力作用條件下的一種水土流失。那些生活在沙塵源頭地區的人民,當他們腳下的土地,被風吹走去「營養大海、淨化空氣、彌補一些地區的土壤不足、抑制大氣溫室效應」的時候,不知最後他們自己還能剩下些甚麼?恐怕連「捨己為人」的讚譽都不會留下!「三北防護林」的樹木,即便是長得再高、再密,如果不改善沙塵源頭的土地植被問題,沙塵暴的產生依然是不可避免的。防護林擋不住高達幾千米、漫天飛舞的沙塵!既便假設防護林能夠擋住風沙,難道防護林以北的人民就應該生活在風沙之中?

怎樣降低河流對河床的沖刷?筆者注意到,在河床中有很多石塊的情況下,水流就比較清,水中的泥沙少;而渾濁的河流,往往河床都是有一層淤泥。看來石塊層能夠阻止或減低水流對河床的沖刷,因為石塊層將底下的土壤層壓住了,有效地防止了土壤的流失。對於黃河,可以採用向河床中大量傾倒石塊的方法,使黃河河床形成一層石塊舖成的保護層,這樣當河水含土量減低時,防止或降低水流對河床的沖刷。往河床中傾倒的石塊,可以利用建築垃圾中的磚塊、石塊,達到廢物利用。

近些年來,中國開始搞西部開發。但是,西部開發一定要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才是正確的。中國西部的很多地區,環境是相當脆弱的,一但被破壞,將很難恢復。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同樣的地域面積,能夠養活的人群數量差別是很大的。我們可以把單位區域能夠養活的人口數,稱為該地區單位區域的「環境承載力」,即定義為:在單位區域內,自然環境所能夠供養人群的最高能力。任何地區的開發和發展,都不應超出該地區的環境承載力,否則將是對環境的掠奪和破壞。內蒙古草原曾經水草肥美,美麗富饒。然而由於過度的開發利用,超出了土地的環境承載力,使得這片土地沙化、退化,成為我國沙塵暴的主要沙塵源,也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地區。

黃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大的河流。長期以來,各種教科書和媒體,把黃河的含泥沙原因,主要歸咎於黃河所流經地區的地質條件(流經華北黃土高原地區)。但是,如果我們考查一下有關黃河的歷史記載,就可以發現,黃河在歷史上,是出現過多次水流變清的記載的:

一、《資治通鑒》第五十五卷,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4]夏,四月,濟陰(山東省定陶縣)、東郡(河南省濮陽縣)、濟北(山東省長清縣)、平原(山東省平原縣)河水清。

二、《資治通鑒》第一百六十八卷,北齊武成帝太寧二年(陳文帝天嘉三年;公元562年):[18]齊青州上言河水清,齊主遣使祭之,改元河清。(北齊青州[現山東省青州市]地方官啟奏說黃河水變清了,武成帝高湛派使者去祭黃河,並改換年號為河清。)

三、《資治通鑒》第一百八十七卷,隋主皇泰二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8]是月,世充使人獻印及劍。又言河水清,欲以耀眾,為已符瑞雲。(當月,王世充讓人獻給他印璽和寶劍。他又說黃河水清了,想以此向眾人炫耀,為自己製造祥瑞。)(隋王朝東都洛陽位於黃河南岸,朝廷太尉王世充聲言黃河水清,似應可信。)

從以上歷史記載,可以得出結論:雖然黃河流域的地質條件很脆弱,但是,人類活動對黃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人類活動能夠杜絕破壞環境的行為,並對環境保護作出積極努力的話,黃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是可以降低到最小程度,從而使黃河的泥沙含量大幅度降低。中國有句古話:聖人出,黃河清。這個聖人,就是中國的廣大老百姓,當他們能夠真正站起來作自己的主人的時候,黃河水將永遠變清!@

2006年5月23日(//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溫家寶承認沙塵暴是中國破壞生態的警訊
張羽良:隱藏在沙塵暴背後你所不知道的原因
電影《沙塵暴》感動哥倫比亞大學師生
沙塵暴伴雷雨襲擊山東濟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