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海:晁錯之死中的中央集權與封建制之爭

郭慶海

人氣 3
標籤: ,

【大紀元5月25日訊】2005年,一部名為《漢武大帝》的電視連續劇在央視黃金時間播出,而其中一個名叫晁錯的人物的命運頗為引人關注。

無庸置疑,電視劇是把晁錯的被殺作為一個冤案來寫的,而之所以把他的被殺定為一個冤案,顯然又是根據這樣一個邏輯:晁錯的削藩主張在電視劇製作者看來是進步的,合理的,在當前的主流意識形態來說,當然也是如此。而用當時曾親赴戰爭前線的一位宮廷低級官吏謁者僕射鄧公的話說,是「晁錯擔心諸侯強大了難以制服,所以要削減藩國的規模,以加強中央的權力,對後代萬世都有好處啊」。而正由於晁錯的主張是進步的、合理的,所以,他的被殺,便是冤枉的。

但是筆者對於這種認定晁錯之死冤還是不冤的邏輯很不以為然,因為它顯然是對政治理念入刑的認可。正是因此,筆者以為,晁錯之死的確冤,但冤不在於他的削藩主張進步與否、合理與否,而僅僅在於他因一種政治理念被殺。

其實那位謁者僕射鄧公也曾提出過類似的看法,他說:「我擔心天下的人從此都將閉口,再也不敢議論朝政了。」但是,遺憾地是,晁錯之死在這方面表現出的冤枉卻被電視劇忽略了,被我們的意識形態淡化了。我以為,這其實是一件比晁錯之死本身還要可悲的事情。

然而無論如何吧,有關晁錯之死冤還是不冤,因何而冤,並不是一個多麼複雜的東西。說開了,我想每個人都能理解。但是,貫穿於晁錯被殺整個事件之中、由削藩而體現出來的中央集權與封建制兩種治國觀念之爭,卻是個十分複雜的事。

相比於中央集權這個概念而言,封建制的歷史當然要早。而且,我想我們也必須承認,以晁錯所生活的漢初那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現實看,封建制顯然也要比中央集權觀念更有市場。其實何止是漢初呢,即以我國第一個實行標準中央集權制度的秦政權時期來說,反對中央集權,要求實行封建制的聲音也一直存在。《史記》所載,在秦剛剛除滅六國的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綰等人就曾向始皇帝進言:「諸侯剛剛被打敗,燕國、齊國、楚國地處偏遠,不給它們設王,就無法鎮撫那裡。所以,請封立各位皇子為王。」此後於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於越也提醒始皇帝:「殷朝、周朝統治天下達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給自己當作輔佐。如今陛下擁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卻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現象齊國田常、晉國六卿之類謀殺君主的臣子,沒有輔佐,靠誰來救援呢?」

而在秦政權被推翻後,由西楚霸王項羽主導,當時的中原政權,其實又恢復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封建制度。其後經過4年的楚漢之爭,漢最終滅楚,建立了漢家天下。不過,漢當時也非一個中央集權的社會。從基本的社會制度上來說,它其實與楚漢相爭時期並沒有多大區別,即它其實不過是一個以漢為「盟主」的聯邦國家。而這又由兩個因素決定:其一,楚漢相爭的本質其實可以說是霸主之爭,即漢挑戰楚的霸主地位,所以,漢滅楚後其實還是項羽之楚政治的一種延續。而漢在楚漢相爭中的勝利,也首先得益於分封制,即分封有戰功的將領為各國國王。《資治通鑒》第九卷載韓信逃跑途中被蕭何追回後接受劉邦召見,在談到他對項羽的認識時便直言不諱的說:「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戰功,該加封進爵時,把刻好的方印放在手裡都玩成圓的了,也捨不得給人,這就是所說的婦人之仁。」韓信是這樣批評項羽的,也是這樣要求劉邦的,即他在攻佔齊國後,第一件事便是要求劉邦分封自己為齊王。其他如黥布、彭越,亦屬此類。所以,在漢初定之時,便已形成許多王國,且多為異姓有功戰將。其二,漢為穩定政權而分封同姓為王。劉邦認為,秦沒有將其子孫分封地方,以致於在社會發生動亂時地方對中央政權不能形成有效的支持,從而使中央政權陷於孤立。所以,劉邦取得政權後的一個基本政策,便是大封同姓兄弟子孫各地為王,以控制地方。

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從漢初定天下直至晁錯所在的那個時期,主政者基本都是支持封建制的。我們知道「蕭規曹隨」這個成語,其實它是來自於一個典故。是說漢朝第一任相國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而在他死後,繼任的曹參完全按照他的規章制度辦事,絲毫不加更改。而我們還要知道,曹參主政時的皇帝孝惠,其實是希望他做出一些變革的。但是請看曹參怎麼說:「請陛下自己仔細考慮一下,論起聖明英武來,您和高帝誰更強?」孝惠說:「我怎麼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參又說:「陛下看我和蕭何誰更賢能?」惠帝說:「您好像不如蕭何。」曹參說:「陛下說的這番話很對。是高帝與蕭何平定的天下,法令也已經明確,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們這些人謹守各自的職責,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隨意更改,不很好嗎?」這裡的記載雖然沒有告訴我們曹參是支持封建制還是支持中央集權,但是,從曹參本人對黃老哲學的推崇,從其對劉邦、蕭何定下的基本國策的毫不更改的堅持,我想我們基本可以肯定,曹參也是支持封建制的。

那麼,與晁錯同期執政的那些人呢?從歷史記載我們能夠看到的是,除了那個宮廷衛隊中的一個低級軍官鄧公明確支持削藩,為晁錯說了點好話,其他政府大臣如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等,都明確反對晁錯的削藩主張,而且正式提請處死晁錯。按易中天先生在《晁錯之死》一書中的說法,漢當時的制度是,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員有「三公九卿」。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相當於總理或行政院長;太尉是最高軍事長官,相當於三軍總司令;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兼最高監察長官,相當於副總理兼監察部長。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起來就是「宰相」。所以宰相是三個,不是一個。部長則有九個,叫「九卿」。陳嘉擔任的中尉,張歐擔任的廷尉,都是卿。尉,是武官。那時軍警不分,尉可能是軍官,也可能是警官,還可能是軍官兼警官,職責取決於「尉」前面的那個字。比方說,太,是「最高」的意思,太尉就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中,是「宮廷」的意思,也代表「京師」,和外地的「外」相對應。中尉的職責,是負責京城的治安,所以中尉就是首都衛戍司令兼公安部長。廷,則是「朝廷」的意思。廷尉的職責,是掌管刑律,所以廷尉就是司法部長兼最高法院院長。一個政府總理,一個公安部長,一個司法部長,三個人聯名彈劾晁錯,意味著當時政府中支持封建、反對中央集權的意識明顯佔據上風。

那麼,從秦到晁錯時的景帝時期,除了這位冤死的晁錯,又有誰明確反對封建、支持中央集權呢?理由又是什麼呢?從歷史記載上,這樣的人物基本上可以說只有一個,即秦政權時期的丞相李斯。當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綰等人向始皇帝進言實行封建制度時,這位李斯對始皇帝說:「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親屬很多,可是他們的後代逐漸疏遠了,互相攻擊,就像仇人一樣,諸侯之間彼此征戰,周天子也無法阻止。現在天下靠您的神靈之威獲得統一,都劃分成了郡縣,對於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賦稅重重賞賜,這樣就很容易控制了。要讓天下人沒有邪異之心,這才是使天下安寧的好辦法啊。設置諸侯沒有好處。」

其實,不管他們如何主張,如何分析,我們還是要根據我們自己所掌握的歷史知識來認識這場封建制與中央集權之爭。那麼歷史究竟又告訴了我們什麼呢?首先我們不能不承認,秦丞相王綰和博士淳於越先後提出的警告沒過了多少年便在秦政權應驗了。當一個名叫趙高的太監控制了秦的朝政後,秦的政權就不可避免的瓦解了!

而在漢初,在出現了與秦亡時類似的狀態——呂氏族人把持政權時,我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種景象:

首先,是劉氏皇族對呂氏的公然抵抗。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是,齊悼惠王子朱虛侯劉章,才二十歲,很有氣力。因劉氏得不到重用而忿忿不平。他曾侍奉高後舉行宴會,高後令他當酒吏。劉章請求說:「臣是武將的後代,請允許我按軍法行酒令。」高後說:「可以。」到酒興正濃的時候,劉章獻上助興的歌舞。然後又說:「請讓我為太后唱耕田歌。」高後把他當作孩子看待,笑著說:「想來你的父親知道種田的事,而你一生下來就是王子,怎麼知道種田的事呢?」劉章說:「臣知道。」太后說:「那你試著給我說說種田的事。」劉章說:「深耕密種,留苗稀疏,不是同類,堅決鏟鋤。」呂後聽了默默不語。過了一會兒,呂氏族人中有一人喝醉了,逃離了酒席,劉章追過去,拔劍把他斬殺了,然後回來稟報說:「有一個人逃離酒席,臣謹按軍法把他斬了。」

其後,高後病逝,呂氏想在關中發動叛亂,然而輕易的便被平定。至於為什麼會這樣輕易的被平定,我們只看看在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派人去迎接代王繼任皇帝(即後來的孝文帝)時,代王手下的中尉宋昌所說的一段話吧:「高帝封劉氏子弟為王,封地象犬牙一樣彼此交錯,互相制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宗族堅固,有如磐石,天下人都為劉氏的強大而折服,……如今京城內有朱虛侯、東牟侯這樣的親族,京城外有吳、楚、淮南、琅邪、齊、代這樣強大的諸侯,誰都懼怕他們……」

這樣的歷史對於李斯來說是不存在的,最起碼對比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可以原諒李斯,就當他對中央集權的辯護是出於「摸著石頭過河」的理念吧。但是,所有我們在這裡講到的這些歷史,其實對於晁錯來說同樣應該知道,於是我就不能不奇怪,他為什麼會有那樣的一種認識了。至於今天的人為什麼也會有那種認識,我更不知所以然。
————————–
原載《議報》第251期 //www.chinaeweekly.com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蘇家屯將成為胡溫政治道德滑鐵盧事件
【熱點互動】從中共兩會透視中國現狀(二)
郭慶海:拍賣靈魂是對社會的反諷
郭飛熊:「國家黑社會主義」的肆虐及其前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