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17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七日電)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表示,如果相關系統集成和設備研製順利,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第一期繞月探測器,將於明年四月前後發射升空,發射火箭初步選定長征三號甲型。
武漢「長江日報」報導,欒恩傑近日在中國地質大學講學時說,探月工程實施兩年來,科技工作者已解決大量關鍵技術。
首先,解決地球與月球間信號通聯技術難題。中國衛星運行軌道距地最遠僅七萬多公里,月球距地平均距離達三十八萬公里;研究人員已解決這項難題,目前在山東青島、新疆喀什建成較大天線,通過增大天線口徑,增強接收信號能力。
其次,突破奔月過程中探測器煞車難題。在奔月過程中,當探測器進入月球引力區時,探測器需要適時煞車;如果煞車太晚,就會撞上月球,若煞車過早,就會飛向太空,美國和俄羅斯曾發生過類似事故。因此必須對探測器精確測量定位,才能指揮「嫦娥一號」及時煞車。
第三,破解月蝕期間探測器能源供應問題。探測器進入太空後,能源主要來源於兩翼的太陽帆板電池,在月蝕期間探測器的太陽帆板得不到太陽光,能源供應就會中斷。
此外,月球表面溫度變化很大,高溫攝氏一百三十度,低溫零下一百八十度。探測器繞月飛行週期約兩小時,探測器要在三百多度溫差環境下飛行,必須忍受冷熱環境的週期性劇變。
第三,解決月球圖像技術。探測器要從微波、紅外、可見光、紫外線、X和伽馬射線角度,提供月球圖像,而且需滿足一年連續觀測。目前這些技術難題都已完成,今年將開始建造相關設備。
為了推進未來探月計劃,欒恩傑表示,中國正在做月球虛擬天文台技術準備工作。
欒恩傑說,「嫦娥工程」第一個探測器今年初開始建造,十二月進入發射場待命。發射升空後,探測器先繞地球飛行四到六天,經過三次加速後,進入第二個飛行階段,用四天半時間飛往月球,即進入奔月軌道,並在距月球表面兩百公里軌道上繞月全方位探測。
他說,當探測器到達預定位置後,攜帶的相關設備將依次探測月球十四種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佈特點、月壤厚度,以及地球至月球之間四萬到四十萬公里的空間環境等資訊,並為月球表面繪製三D立體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