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鄭衍基曾為台灣三位總統掌過廚。在多次的國宴中負責端出招待外賓的菜餚,它是輔大、實踐、文化大學及高雄餐飲學校最受歡的老師,也是電視美食節目中最受歡迎的師傅。他出的書「樂在廚中」被很多餐飲學校拿來作為餐飲公民教育的課本。〉
因為我擁有當年鮮少有人具備的蔬果雕技術,以及遇到國賓飯店這個伯樂,我從一九八五年開始,每年都被外派到國外去交流、表演。對於公司的這份提攜之情,我唯有以用心「來回報」,每次回國都攜回豐富資訊供公司參考。
出國除了傳授技藝並與他國的同行做交流外,同時也學習別人的長處,包括內部的架構、硬體方面的裝潢、設備動線上的設計安排,以及軟體方面像是服務模式、員工培訓、技藝傳承教育等等,都是我觀察吸收的重點。
我曾經到香港拜訪已有百年歷史的五星級飯店「半島麗晶酒店」。當我在大廳瀏覽時,留意到有個人似乎突然覺得冷氣太冷而顫抖了一下,服務生會立刻察覺到這麼細微的反應,主動就提供一席質感細柔的毛毯為客人披上。
有時候,我也會利用自由行動的時間,去一些知名飯店享用一頓高級料理,藉以品嚐別人的手藝,到了買單時我更會多給點小費,然後表達自己想要參觀一下廚房,並且能夠得到管理方面的專業諮詢。
我曾經觀摩過十八個國家,站在行銷學上來看,只要我專業上能夠專注執著、有特色、展現努力,就會有競爭力。語文從來不是我的障礙,我也不會放在心上,並且直言表明我需要翻譯,主辦單位也會替我安排。
我知道就算我學好外語,如果沒有練習的環境,很快我就會忘了;我不如把精神專注在廚藝上,全心投入就是最專業的表現,才能獲得成就。而且最暢通無阻的國際語言就是「微笑」,我自認自己的親和力夠,到任何地方都可以和人打成一片,結交為好朋友,加上肢體語言,就可以溝通無礙了。
一九九五年,我到歐洲的法國巴黎、德國漢堡、瑞士、義大利四國的料理學校和飯店做觀摩教學。在法國時,準備要做中式香腸,法國主廚和我兩個人都不會說英語,正巧我需要絞肉機,於是做出剁肉的動作,再比出機器把絞肉絞出來的樣子。同為料理中人,那位法國主廚一看就領悟到我的需求,馬上拿出絞肉機來供我使用,我相信真正的溝通,是發自於內心。
出國表演一方面是交流學習、一方面也是公司對員工的慰勞,但我自己定位為取經,所以從拍照、做筆記,到回來寫報告、提建言,我是絲毫都不馬虎。
常出國帶來兩項效應,第一項是因為年年出國,朋友同仁甚至把我當成外國人,對我說:「阿基師,你長得明明是中國人的樣子,怎麼行事作風活脫脫卻是個外國人?」
因為第一、我很強調表裡一致。
第二、我很強調量化精準制度。
第三、我很強調危機意識。
最後,我做菜很科學,所以讓人覺得很有外國人的行事風格吧!
所謂的科學,就拿最常用的「蔥」來說吧!我們從抓一把蔥開始,來思索它的利用價值,當主菜的主材料它可以用來做蔥火靠排骨,如果用來做配菜的配料則可以燒一道蠔油牛肉,最起碼還可以當作提味的辛香料。
比方說涼拌時灑上的蔥花,這是外國人的思考方式。他們在使用時,哪怕是一把蔥,都會就它的成數來思索如何提高成本效益;如果用不完,還要考量怎樣處理善後。
針對蔥的養分、產季,外國的料理專家還會設法開發更多的運用方法。
但是台灣的廚師往往只是隨便把蔥拿來切一切、炒一炒就是了,哪會想那麼複雜的層面。「科學化做菜」在台灣餐飲界影響的只是少數,我只能灌輸新進的實習生和學校裡的學生,要有這樣科學化的思維。要是轉換到國外環境時,這個特質就成為受到重視的專業素養。
常出國所產生的第二項效應,就是讓我變得更謙虛、更進步、更客氣、也更懂得知進退。
摘自:文經出版社「樂在廚中」@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