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全年廿四節氣中的第五節氣,是在春分後十五日,依陽曆來說,約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在我傳統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有一名清官—介子推,因保護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久,後來重耳終於回國當上國君,介子推也背著老母親隱居到綿山。晉文公感念介子推的恩德,為找其蹤影,有人獻計放火燒山,結果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已燒死,同時在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寫著: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傷心之餘,為了紀念介子推的死諫,就將這天定為「寒食節」,下令全國禁用火,寒食一日。從此歷經東漢、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一直奉行寒食的食俗。宋朝的清明節食品,民俗中也會自製一種燕子形狀的麵食—棗錮飛燕,傳說是從前用來祭拜介子推的祭品。
杭州人在寒食節裡則流行吃「青白團子」,是一種在糯米中加入雀麥草汁混合而成的食品,餡料口味甚多,棗泥、豆沙、肉醬等等均有,很類似閩南地區的「鼠麴粿」,這是一種用鼠麴草和糯米加工製成的粿皮,裡面包著各式各樣口味的餡料,通常是紅豆、花生、菜脯米、酸菜、蘿蔔絲等,以芭蕉葉或竹葉為底,蒸熟後帶有竹葉的清香,特別好吃。另外還有一種「紅龜粿」,紅色的粿皮上印有龜殼圖樣,也是清明節普遍的祭品。
有些地方在清明節時又盛行吃春捲,春捲又稱「潤餅」,有一種說法是因太平天國時期,閩南、泉、漳一帶地區兵荒馬亂,百姓無法準備供品祭拜祖先,有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把所有菜餚捲進熟麵皮中,發展演變至今,春捲也成為清明節的應景食品之一了。
從各地的習俗來看,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清明節的食品都有一共同特色,就是皆可冷食,雖然在這資訊時代裡,這寒食的習俗以不再像過去那樣被重視,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萬古流傳。@*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