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變再變 永不沒落的埃森

蔡大雅

人氣 7
標籤:

埃森(Essen)位於德國魯爾區(Ruhrgebiet),是傳統的重工業區。上個世紀中曾輝煌一時,但在後工業時代,重工業幾盡外移的今天,作為工業城的風光早已不再。從沒落的工業區轉型成為現代文化及服務都市的努力,使得它在爭取「歐洲文化首都」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頭銜的競爭中勝出,歐盟最近決定將2010年「歐洲文化首都」的榮譽賦予埃森及其所屬的魯爾區,其蛻變的過程也許可以為其他面臨或即將面臨轉型期的城市提供參考。

埃森這個名字與德文的「Essen( 吃) 」同字,因此經常被誤認為這裡以料理或食客聞名。其實根據老居民的說法,埃森此名的真正意思應該是「煙囪們」,煙囪頭多到讓一個城市可以以之為命,可見在工業化時代的埃森是多麼地蓬勃發展。當然這是過去的二百年間才發生的變化,在這之前的上千年歷史中,這裡是以教堂及女修道院為主的城市,原本的名字也不叫做埃森。

埃森從宗教性的城市轉變成工業城的過程,印證了中國人天時地利人和的說法。埃森興起於西方工業革命初始,由於魯爾區的地底蘊藏了豐富的礦產,重工業所需的原料及其冶煉的燃料幾乎都可以就地取材,具備了發展的良好條件;再加上大企業克魯伯Krupps(泰森克魯伯的前身)在此設立總部,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遂使埃森的居民人數快速成長。在工業化之前的19世紀前半葉,埃森的人口為8千多,50年後的1900年人口便超過10萬,成為德國大城之一,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以73萬居民達到了歷史的高峰,目前則維持在60萬人左右。

埃森的汽車展﹙Getty Image﹚

埃森的快速發展是與工業化的時代潮流分不開的,所以當歷史走過這一段後,埃森也趨於沒落。礦產所剩無幾、產業紛紛外移、失業率上升,之前過度開發而導致的環境惡化問題一一浮現。埃森的風水轉到背的運勢時,它是怎麼試圖扭轉其下墜的情況?

「文化創造改變,改變創造文化」,這是讓埃森脫胎換骨的左右銘。埃森的地標是一座高聳的礦區鐵塔,這是工業時代的產物,也是時代文化的象徵。這座1932年以包浩斯風格興建的礦區建築在1986年停止工業使用後,便成為受保護的古跡,2001年世界文教組織將之連同其相鄰的煉焦廠同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埃森準備投入上億歐元,將之改建成多功能的文藝中心。

不只如此,往昔的煉鋼場地變成景觀公園,廠房改建為音樂廳,洗煤廠變為博物館,除了呈現過去的地理、考古等發現外,還計劃以複合媒體的方式呈現現代人推測的未來生活方式。在一座紅磚砌成的前鍛造車間裡,現在正上演著韋伯的音樂劇《歌劇魅影》。

如此一來,許多閒置的工業用地或廠房因改變用途而獲得新生,其提供的大量演出及展覽機會將持續吸引文藝界人士及演出團體進駐。加上市政府推行已久的各類城市節慶,形成文化空間的良性循環。

埃森從宗教城轉變成工業城的階段我們無從經歷,但從工業城蛻變為文化城的歷程,正一點一滴的在我們眼前展現。城市歷經二百年的工業化後,終於再度回歸到以人為本的發展道路上來了。@*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俄羅斯天然氣公司是俄烏天然氣糾紛背後贏家
中醫在德國受歡迎 未來可望納入醫學體系
【旅行趣】台灣馬鞍壩生態園區 陪魚兒爬梯
【旅行趣】風車下的驚喜:愛上台灣王功的理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