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美國遇到全新的中國問題

陶傑

人氣 11
標籤:

【大紀元4月24日訊】布胡會沒有甚麼突破,各說各話,布殊處理中國主席的來訪,顯得有點心不在焉。布殊發覺,美中關係遠較美蘇冷戰時期的對峙更加棘手。前蘇聯只是一個軍事強權,經濟很衰弱,尼克遜和列根與蘇共歷任頭子打交道,不必同時應付大量「蘇聯製造」壓境的廉價產品。無論布裡茲列夫還是戈爾巴喬夫訪問美國,都沒有機會先在美國西岸向美商誘以訂單和支票,面對一個政治獨裁、市場開放的半人獸的中國,美國一時沒有對策,不知怎樣辦。

布殊的困惑,源自四分一世紀以來西方對中國的錯誤判斷。美國一貫以為,先協助中國走上商品經濟之路,當中國興起一個中產階級,加上海外留學生歸國當政,中國社會自然會出現民主改革的普遍要求。

這樣的期待,在目前和可見的將來都屬於幻想。美國對中國的期許犯了兩大錯誤:第一,自一九八九年六四風波之後,國家資本和財富資源,由高幹太子黨的壟斷,轉向民企和外資的有限開放。一九八九年的北京大學生反對官倒,抗議貪官獨攬批文,近二十年過去了,民企的億萬富翁階層冒起,跨國企業打入中國市場,北大學生畢業,即可以受雇於這三大財權勢力,成為「行政管理人員」,晉身「中產階級」。任何威脅中國政府權力基礎的行為,即因為對民企跨國財團及其雇用的行政「精英」階層的共同威脅。換言之,今日中國的統治利益集團,雖然仍以「中共」為主要股東,但早已局部「上市」,從海爾電器集團的董事局全體、籃球明星姚明、導演陳凱歌,到上海浦東萬國寶通銀行的那位滬裔亞太區總經理和他的下屬,人人都持有一點點股份,只有農民和城市的廉價勞工除外。

「吸收資本家入黨」,就是這個道理。中共在遭到美國和平演變之前,自己把統治利益集團的股權先行擴充演變,而在中央權力下放、經濟諸侯割據的過程中,此演變也不可逆轉。結果是權力重組後的利益集團推動的經濟增長和出口更加勢不可當。大家都擠在一列發展的快車上,形成利益血緣共同體,中國的民間資本家和行政管理的知識精英,並沒有強大的民主訴求,農民則由於教育質素低下,即使失去了土地,也在哭告包青天,更缺乏民主訴求。

加上知識分子以科學和理性挑戰宗教信仰威脅,中產階級產生了自由平等的意識,催生了君主立憲式共和政體的議會民主。

歐洲的議會民主,不止因中產階級財富的累積而起,早在中產階級出現之前,就有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出現了達文西、伏爾泰、盧梭一類人文思想家。他們隔籲一個黑暗時代,上挹古希臘民主的遺產,下啟人權的新世代,此一開天闢地的變革之練,除了戊戌維新和一九八九年的六四風暴的微弱呼聲,三百年來為中國所無。

一九八九年的北大尚有一點點理想主義的知識分子,趙紫陽和胡耀邦已尾隨光緒皇飲恨歷史,今日的北大則成為周星馳影迷的大本營,中國沒有達文西和伏爾泰,美國卻巴巴地等待中國自發爆迸民主醒覺的火花,豈非一廂情願的天真?

今日西方面臨一個全新的中國問題:一個缺乏道德信仰、只追求物質利害、政治中央集權、經濟割據掠奪資源失控的十三億人口大國,挾前所未見的消費欲,在跨國企業的宰割推動之下,飢渴地盯緊全球的資源,如同隕石一樣衝向世界。美國對中國民主改革的影響力愈來愈小,中國對歐美經濟結構的影響力愈來愈大;雖然在大局的利益天平之上,中國需要美國,遠遠大於美國需要中國。

中共以商從政,以市場護政權,愈來愈不必理會美國呼籲的甚麼改善人權的要求。美國和西方也必須明白,「六四」前是最後一次機會,影響中國民主的歷史時機已經過去,中國人要不要民主和人權,留給中國人自己來選擇,美國和西方今日當務之急,十三億人口的貪欲大開,是誘導中國合作抑制全球的環境污染,避免因爭奪資源的一場大戰。

至於中國應該民主演變還是維持獨裁,美國無法強出頭代中國人來選擇。南非種族隔離時代的黑人民權領袖比哥(Steve Biko)說過一句話:「獨裁統治者手中最大的武器,是被統治人民的心理狀態」(The most potent weapon in the hands of the oppressor is the mind of the oppressed),一旦慣於長期的君主專制,被統治者產生由恐懼而轉化為懶惰和依賴,反而祈求強人來統治。中國人一心只盼出一個好皇帝,今日的農民抗爭,只不過想吃一口飽飯,並不希望建立一個民主政府。不錯,台灣成功了,卻因為與帝皇意識全盤割裂的「去中國化」思想運動先行。以「知識精英」為首,中國人民如果愈來愈多接受「西方民主不合中國」的「自我種族主義意識」(Self-racism),自貶於西方民主文明的人權標準之下,布殊和彭定康等歐美領袖,大可不必以孫中山期許的「以平等待我」的眼光視之,勿再對「中國概念」抱有浪漫的幻想,只須由中國市場謀求最大的利益,卻又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隻籃子,同時繼續與中國政府理性交往,視之為對手,不是死敵,也不是朋友,避免因中國崛起帶來的環境生態災難所累而同歸於盡,保住自己的老本再說。對於新的中國問題,歐美須有全盤的新思維和新謀略,但觀乎布殊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對此暫難樂觀。

原載《蘋果日報》(//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姚自來指導修復台北孔廟交趾陶 農曆年節可一遊
陶傑:為甚麼《斷背山》不是奧斯卡最佳電影
陶傑:看破、放下、自在,面對香港「邊緣化」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紀元商城
每日更新:無基因改造 萬顆種子讓你當一回農匠
Apple AirPods Pro無線耳機 USB-C充電 2倍主動降噪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