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8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東方2006年4月18日華盛頓報導)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即將訪問美國之際,美國一些報紙紛紛發表社論和文章,對胡錦濤訪問美國的意義以及中國和美國的關係進行評述。
*布什政府把北京政權看作戰略夥伴?*
華盛頓郵報為胡錦濤訪問美國發表社論,題目是:《和胡先生接觸》。社論說,如果說布什政府內部曾經對接觸中國還是圍堵中國進行過任何認真的辯論的話,那麼,這場辯論現在已經結束了。
當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本週訪問華盛頓的時候,美中兩國元首將是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的第五次會面。雖然胡錦濤先生這次訪問將得不到一場國宴或者他希望得到的(美方)將這次訪問稱為國事訪問,但是他將得到包括在白宮草坪鳴放21響禮炮以及其他高規格的接待。
社論說,美國和中國的關係也許不會向中國所希望的那樣被正式定位成“戰略夥伴關係”,但是實際上,布什政府已經把胡錦濤的政權看作是那樣的夥伴了。美國邀請中國共同合作遏制北韓和伊朗的核項目和穩定全球經濟,而對中國不斷壓制國內人權的關注已經降到次要地位。
*對北京採取實用主義態度值得嗎?*
華盛頓郵報社論指出,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對一個強大而毫不屈服的獨裁政權採取的這種實用主義態度是否值得。華盛頓郵報注意到,中國政府在胡錦濤訪問美國之前採取了一些對改善胡錦濤形象有利的措施。
中國剛剛和波音公司以及微軟公司簽訂了巨額商業合同,還表示要恢復進口美國牛肉,並加強對盜版美國電影和音樂的打擊。但是,中國政府做出的這些讓步並不包括釋放布什政府先前曾表示過關切的那些新聞記者。
華盛頓郵報的社論說,白宮官員認為,胡錦濤政權其實比他的外表看起來更加合作,在阿富汗、蘇丹、緬甸問題上,甚至在伊朗問題上,胡錦濤的態度也比俄羅斯的普京更有幫助。但問題在於,如果中國大陸仍受一個管制網路言論自由、關押本國最出色的記者、否認民眾的政治及宗教自由的政權統治,它能真正扮演一個建設性的全球角色嗎?
*美中領導人默契增加有助於加強關係?*
紐約時報就胡錦濤訪美發表文章指出,中國和美國在貿易、人權、軍費以及能源安全等議題上進行公開爭論。但是,2005年年底,至少有一段時間,兩國領導人把公文包放在一邊,同意進行私下談判。
據白宮兩名高級官員透露,胡錦濤當時採取一種不尋常地坦率態度告訴布什,貪污問題、民間的抗議示威、貧富差距問題以及嚴重的污染等問題耗費了他絕大部份的時間。他表示,國內的問題使得中國政府沒有意願也沒有手段在國際事務上挑戰美國的統治地位。
紐約時報認為,當胡錦濤本週前往華盛頓進行他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對美國進行首次訪問的時候,問題將會是,一個世界上最富有國家的領導人和一個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競爭對手國家的領導人之間不斷增加的默契是否有助於加強兩國關係,而美中關係似乎卡殼在暫時的平靜和暴風雨般的緊張這兩種狀態之中。
*胡錦濤訪美為防止美對華更強硬*
洛杉磯時報文章的標題是:《中國領導人的旅程也許會遇到頂頭風》。文章說,中國領導人胡錦濤計劃把本週對美國的訪問作為展示個人魅力以及展示中國和美國關係加強的機會。但實際上,這次訪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華盛頓對他的政府更加強硬。洛杉磯時報援引專家的話說,胡錦濤的首次訪問是為了加強聯繫,但是“風險在於反彈有可能朝向各個角度”。
洛杉磯時報分析說,中國政府知道美國國會中有警惕中國的聲音。胡錦濤訪問期間美國國會暫時休會,減少了令人難堪的批評的機會。但是一些美國國會議員揚言要對中國更加強硬。中國方面指望白宮來遏制美國國會,但是他們也清楚,由於布什總統的民眾支持率降到有史以來的最低點,白宮目前在影響國會中共和黨多數派勢力方面非常微弱。
*中國可選擇變通的道路*
華盛頓郵報4月16號還刊登了日內瓦高級國際研究院教授相藍欣的文章,從國際戰略宏觀的角度分析了中國和美國的關係。相藍欣教授認為,伊拉克戰爭使西方分成兩邊,也就是歐洲陣營和美國陣營。隨著西方分裂的加劇,中國找到了一個在世界上恢復中國傳統、力量和作用的空間。
美國在全球影響力的縮減意味著世界將不再按照布什政府所宣稱的那樣劃分成親美或者反美的兩大陣營。對中國領導人來說,政治也許不再是在獨裁和民主二者之間進行艱苦的選擇,而是可以選擇一條變通的道路,保持多樣化和多種文化。
相藍欣教授說,遺憾的是,向世界解釋中國和平崛起的任務仍然掌握在中共宣傳部的手中,這些官僚對地緣政治一竅不通,甚至他們還在使用對外宣傳這樣的字眼,顯然不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相藍欣教授說,中國領導人應該證明,而不是僅僅在口頭上宣告,中國恢復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不會和當時的超級大國導致不可避免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