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超時空兒童

【字號】    
   標籤: tags:

其實我是很容易幻想的人,如果你硬要我說明原因,嘿!我就說不出所以然囉!好像從三歲開始吧!每次看到一些新鮮的東西,我就會出現一大堆「非成人式」的想法,其實,我本來就不是成人嘛!

比方說,我會想「外星人」和「孫悟空」大戰的故事。這個故事當然源自於媽媽告訴我的「西遊記」,但外星人可是我自己加的喔!要不然多無聊,每天只能想「古人」流傳下來的故事,不知創新。唉!大人就是這樣,真沒創意。

大人們從來沒有想過,外星人和孫悟空在雲端大戰的精采畫面,只可惜我還不會寫字,要不然我絕對會把它「記載」下來。也許四年後我可以完成這個願望!但不知到時候是不是還記得其中的情節,或者……或者已被爸媽給扼殺了!

對於電腦螢幕中的動畫或叫「電動玩具」,我也覺得有趣極了,難不成裡面藏有「米老鼠」或「小木偶」,要不然怎麼會動來動去?

為了解決心中的迷惑,我趁爸媽不注意的時候,趕緊坐上電腦椅,對電腦螢幕敲上打下的,可惜對這種「怪物」,我實在沒有研究,最後只好作罷了!不過,我還是深信,電腦的肚子裡一定藏有米老鼠!

前不久,媽媽買回來一臺新的收錄音機。天哪!這是何方妖孽,竟然會從內部發出聲音,有時候唱歌,有時候講話,有時說故事,我摸不著頭緒!

我敲敲,我打打,我甚至把它推落地上,但是裡面的小矮人仍舊沒跑出來。我懷疑收音機裡可能有條密道有座密洞,讓他們隱身,否則哪能逃出我的手掌心。

算了,既然他們那麼「羞於見人」,我也就懶得跟他們一般見識了。只是我依舊弄不懂,聲音從哪裡來?

電話也是我喜歡的東西之一,每天瞧瞧媽媽呱啦呱啦的跟她的朋友說「股票」,我就覺得很好笑。告訴你一個秘密;只有這個時候,媽媽才不會理睬我的肆虐。

有一回,我學媽媽把電話拿起來聽,真是怪囉,怎麼沒聲音呢?哦!對了,媽媽在聽之前,需亂按一通,我也來試試看。通了!通了!但裡面傳來的怎會是:「現在是中原標準時間13點13分13秒。」耶!會不會撥到撥到「13」點的家了。

真不好玩!大人的玩意兒居然有這麼多的學問,也許我需要再大一點,才能弄懂這些吧!
不過每天這樣敲敲、打打、踢踢,也挺好玩的。

爸媽可就不這麼認為囉!當我告訴他們,收錄音機中可能有小矮人時,爸爸居然笑得前仆後仰,媽媽也笑得流下口水。他們一致認定,我「頭殼壞去」。怎麼可以這麼說呢?難道小孩就不可以有「思考」的自由,我只是說出「我的感覺」、「我的想法」、「我的意見」嘛!這也有錯嗎?

老實告訴你,我說的故事並不難耶!有時還會有太空科技及神怪小說的色彩,只要爸媽專心聽講,一定會受益良多。我敢打包票,不好聽不要錢。只是知音難尋,每回不消等我講到五分之一,爸媽已不怎麼耐煩。

我頭殼壞去嗎?也許他們才是吧!

心理學家說,孩子的非現實感會持續到七、八歲,在這個階段,還請爸媽能多接納我,讓我飛馳在想像的天空。也許他們的無心插柳,會使我的「智慧」、「創意」的柳成串、成蔭。

沒錯!我是超時空兒童,但「醜鴨子變天鵝」的故事,難道你沒聽過嗎?也許有朝一日,我也可以變成「創意寶寶。」

摘自:游乾桂所著《寶貝在說話》一書@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自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沿岸國家遭受海嘯重創後﹐各國政府﹐民眾和國際組織紛紛捐款﹐派遣救援隊給予災民物質上的幫助。而災難給人﹐尤其是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也是不容忽視的。
  • 在中國與希臘合作進行的跨文化兒童心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中國兒童有更多的情感需求、物質需求和抑鬱情緒。
  • )世界自然基金會海豚大使楊采妮(Charlie)擔任8月3日「珠三角保育概況研究暨海豚繪畫比賽」頒獎儀式頒獎人,親自頒獎給幾位得獎的小朋友。
  • 最近加拿大統計局發佈的調查表明, 導致離婚的家庭糾紛和緊張氣氛比離婚本身更能刺激兒童的心理健康。
  • 幼兒到了三四歲以後,一般都有說謊的行為。導致幼兒說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三種。 父母多瞭解兒童心理,因勢利導、及時教育,才能培養孩子誠實的品德。
  • 許多學生都盼望著放暑假,因為這是他們可以逃離學校、放鬆身心的時候,但並非每個人都是如此。 有些學生害怕必須參加的暑期課程,還有些學生可能會因為無法見到同學而感到孤單。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上篇我們講了2個故事,2個孩子的父親都因爲「安全學校聯盟計劃」中所謂的「性別認同」而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別認同」是什麽?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