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漸成全球人造纖維主要產區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4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戴海茜台北一日電)根據Freedonia Group機構預測,2005年後亞洲地區的人造纖維產量將佔全球總產量的60%以上,歐、美地區產量則呈現持平甚至衰退現象。未來全球人造纖維的生產區域分佈情況逐漸由歐、美轉移至亞洲,尤其是中國、台灣、南韓、印度等地區。

美國人造纖維產量長期居於首位,其次是日本,台灣第三、南韓則呈現快速發展。根據紡織綜合研究所資料顯示,美國在1983年為世界聚酯纖維生產大國,年產量330萬公噸,居世界之冠,其後生產量排名依序為日本、台灣、南韓;1985年台灣聚酯纖維生產量將近76萬公噸,已超越日本的65萬公噸;南韓也急起直追,1987年南韓聚酯纖維產量達到63萬公噸,超越日本的60萬公噸。

1992年台灣產量更迅速成長至164萬公噸,遠遠越過日本的75萬公噸、並首度超美國的162萬公噸。南韓則在1997年聚酯纖維產量196.3萬公噸,首度超越美國的184.3萬公噸。

中國更是後來居上,進入1990年代後期,先後趕上日本、美國、南韓與台灣,成長爆發力強勁。2004年全球人造纖維產量即有41%來自中國,全球人造纖維業版圖及重心已明顯移至中國,使得中國以其人造纖維製造的經濟規模及龐大內需市場誘因,在全球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顯示全球人造纖維的生產區域分佈情況逐漸由歐、美轉移至亞洲。

紡織綜合研究所指出,台灣目前在一般人造纖維規格品的價格已難以與中國、印度等新興發展中國家競爭,近年台灣業者除致力於提升產品品質,並強化產業整體優勢,以高品質、穩定性佳、產品差異化以及快速反應等優勢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同時,也致力於高科技紡織品的研發,並佈局中國及東南亞等國家,以提升製造優勢。

由於近年台灣紡織產業結構已逐漸由勞力密集產業轉為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人造纖維業近年占台灣紡織業產值比重逐漸增加,在整體紡織產業中創造附加價值上佔有重要角色。因此,人造纖維製造業國際版圖移動對台灣紡織產業國際競爭力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必須檢視台灣在過去紡織產業發展中所擁有的優勢,在國際紡織價值鏈中尋求最適定位,發展新的機會。

整體而言,未來亞洲將成為全球人造纖維產業的主要發展地區,中國也將逐漸取代美國與歐洲成為生產大宗產品的主要基地,而美國與歐洲地區則轉為生產特殊化產品。

至於台灣、南韓目前雖仍在國際人造纖維版圖上佔有重要製造地位,但在中國、印度等新興發展國家持續擴充產能及低價競爭下,正處於由量產型的一般規格品轉向差異化與高科技產品發展的轉型關鍵期,近年台灣業者已經陸續將大宗規格品的產品線移往中國或東南亞等國家,朝向差異化、高附加價值紡織品及產業用紡織品發展。

相關新聞
【貝葉蓮心】--素食(13)梅花豆腐
阿妹當主播  專訪帥哥好緊張
中研院將購亞洲第一部超高速新藥篩檢儀器
世銀調高亞洲多數地區經濟成長預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