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9日訊】這幾天1996年台海危機十週年成為熱門新聞,大紀元昨日報導了《江澤民其人》一書中對「啞吧彈」的決策內幕揭秘,指出真正的原因是當年擔任中共國家主席的江澤民,憂心台灣直選總統會讓中國大陸人民起而要求實施民主,以致中共政權不保;他個人則會因策動六四天安門屠殺事件而遭清算,並且由於擔心一旦真的開戰,他會變成「空頭」軍委主席,因而決定只打啞吧彈。
那麼美國派遣兩艘航母至台灣東部海域巡弋,其決策內幕過程又是如何呢?是誰下的命令?為什麼是派二艘而不是一艘或五艘?想必這也是讀者們所關心的。一般認為是當時的克林頓總統所下的命令,其實不然。前美國駐華大使普理赫上將,在2004年缷任駐華大使後,接受美國之音的專訪,首次披露他任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時,參與處理1996年台海危機的過程,是他下達了調派二艘航母的命令!請看以下的報導。
前駐北京的普理赫大使第一次和中國接觸是在他擔任美軍太平洋總司令的時候。1996年初他走馬上任後不久,臺灣總統大選在即,中國大陸在臺灣海峽進行了一系列軍事演習,當時擔任太平洋總司令的普理赫,派遣美國海軍前往臺灣東部海域。後來,在普理赫擔任美國駐中國大使期間又發生了中美撞機事件。普理赫大使是這次事件的美方首席談判代表。兩次重要事件中,他都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當時,普理赫到夏威夷美國太平洋司令部上任剛5周。他回憶說:「那天早上,我看到辦公桌上的情況報告就覺得不妙,這會成為導火線,得採取行動。」那時候,有人在華盛頓說,「咱們派五艘航空母艦到臺灣海峽,炸了中共的港口。」普理赫回憶道:「那些不用承擔責任,負責任的人、講什麼都可以。但當你要承擔責任的時候,你就得要負起責任。在經過短暫地磋商後,我決定向台海調遣部署『獨立號』航母戰鬥群。」
從軍事上考慮,普理赫覺得派一組航空母艦就能表明美國的立場,可以通過軍事途徑來解決問題。但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佩里當時說,「派遣一組航空母艦還不夠,不足以向中國人傳達這個資訊,還需要再派一組。」所以,上將普理赫司令就又從波斯灣抽調了一組。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美國對下一步怎麼做心裏一點底都沒有。航母調遣完後,美軍開始評估大陸可能的反應。大陸會不會借此對台動武,成為白宮和國會辯論的焦點。當時,共和黨議員們趁機宣揚「中國威脅論」,克林頓政府則認為,美軍的行動應有所收斂。在向台海派遣航母戰鬥群的同時,美國也通過相關管道,警告臺灣當局不要輕舉妄動。
美對台海行動如何決策
如果台海發生危機,美國軍事決策的流程將是:總統和國防部長組成最高指揮當局,決定「打不打」;然後,由參聯會主席通過國家軍事指揮系統,把命令下達給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接下來,由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負責具體作戰事宜。
在實際操作中,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的權力相當大,比如在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普理赫直接下達了向臺灣東部海域派遣航母戰鬥群的命令,而並非由克林頓總統親自決定。
中國1995年在臺灣附近也發射過導彈,但美國當時沒有任何表示,因此,中國可能以為他們這麼做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是從美方的角度來看,現在這樣做是不可以的。美國人認為95年犯了錯誤,沒有對中國方面做出反應。所以,1996年,美國就必須對中國人說,「這太過份了。」
當然與此同時,美國也要用外交的方式對臺灣說,美國這樣做並不是給你開空白支票,而是為了要阻止事態繼續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台灣就可以為所欲為。
同時美國也傳達給亞太地區的盟國、朋友,普理赫說:「我們在那裏的影響力很大,對臺灣的承諾也極多,這是我們持續最久的承諾之一。所以,要是我們什麼也不做,或是做得不夠,那我們的盟國看了就會認為美國靠不住。」美國要在解決這件事以後能繼續保持對這個地區盟友的影響力。
普理赫說:「這一事件除了中方以外,其他的所謂「觀眾」就是美國。美國人、國會議員也需要看到我們恪守承諾,採取正確行動。」這些就是普理赫上將當時考慮的事。
當然美國也得估量此舉可能會引起的反響。普理赫進一步說明決策思考過程:「在天安門事件以前,美國和中國的關係進展一直很好,也許好得過了頭。到發生了天安門事件,我們才突然意識到中國的情況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不過,我們一直在慢慢地設法恢復和中國的關係,情況進展得也不錯。我們不想對他們做出太過頭的反應,以致使彼此的關係倒退十年或十五年。我不想對中國過份同情,只是從他們的角度來想,他們會想:『我們去年發射了導彈,你們什麼也沒說,而現在,你們突然採取激烈行動,這是怎麼回事?我們也不想和你們談了。』為了避免中國方面這麼想,我們試圖做出一個均衡的反應。」
普理赫所謂均衡的反應,就是在96年台海危機之後,開始與解放軍對話,逐步展開雙方軍事高層互訪。普理赫透露:「美國和中國軍方沒有交談是因為64天安門事件,在那之前和他們還有一些交流,但是關係從來都不是太好,因為他們是共產黨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