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漢字淵源長 簡體字縱然國際化也難取代

人氣 65

【大紀元3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趙彥台北特稿)外傳聯合國未來使用中文時將採用簡體字,如果屬實,勢必對淵源流長的正(繁)體字教育傳播工作造成強烈衝擊,也令亟盼保存中華文化者深感憂心。不過,學者認為,繁體字在國際上或將式微,但不會被簡體字完全取代。

中國官方近年來不斷強調保存和恢復中國固有文化,但對文化本源漢文字體卻依舊維持簡體字政策,更透過在世界廣設「孔子學院」推廣。

此舉不禁讓人懷疑,有朝一日,中國當局回頭意識到繁體字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密切關連性時,是否也會申請把繁體字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而實際上,在當前的全球中文熱潮中,保護繁體漢字也再次成為熱門話題。學者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認為,當前國際情勢是使用簡體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比使用繁體字的中華民國稍具優勢,但這並不意味著繁體字會被完全棄置。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何寄澎表示,不瞭解聯合國為何只採行簡體中文,但若以中國官方的強勢推廣及聯合國的作法,可以預見繁體中文教育的層面將會遭到壓縮,至於會縮小到什麼地步難以評斷。

不過,他說,全球中文熱勢將進一步帶動漢學復興,雖然簡體字於十幾二十年後可能取代部分繁體字,可是漢學的本源是繁體字,所以絕不致於消失。

他舉例,許多中國古籍經典非簡體字所能替換,書法之美更非簡體字所能呈現;至於外國的中文教學如美國芝加哥大學中文系,則是先教繁體再教簡體,相信這種併行教學方式不會有太大改變。

他認為,中國大陸強調提倡中華文化,簡體中文是否為官方一以貫之的政策倒也值得關注。

在網路上,繁簡字體的口水戰震天價響,擁護簡體字者就以楷書由篆書簡化而來,這便是簡體字「與時俱進」的明證;還有人說,當今的簡體字多數是自古流傳而來,因此是為正統中國文化。果真如此?

中國文字結構並非憑空杜撰,而是緣自六種法則,即古人所稱的「六書」,亦即文字結構的基本法則,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此外,也如反對簡體字者所說,簡體字把中國姓氏也滅掉了,例如把「蕭」改為「肖」、「傅」簡寫為「付」、「雲」變成「云」;再者,「頭髮」為何會等同「頭發」,難道這也是古來的體例?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呂武志說,中國文字沿自六書,簡體字歷代都有,但像中國這種簡化法卻混淆了文字的本意和美感,至於楷書等字形的演變也非天馬行空,全有脈絡可循。

對於中國如「太原文字語言」網、「自學書院」網站聲稱簡體字是由官方邀集專家學者以「述而不作」方式彙編,呂武志表示不以為然,況且歷經文革階段,對當時的一代知識份子造成嚴重中空,也對傳統中國文化造成浩劫。

據網站資料,目前繁體中文主要用於台灣、香港、澳門和北美的華人圈中,使用人數約三千多萬。

簡體用於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區,可能逾十三億人。

儘管簡體字在使用人數上佔有優勢,但繁體字背後代表的文化淵源,卻非有邊讀邊式囫圇吞棗而創的簡體字所能比擬的。

相信有識之士必能理解,繁簡體字之爭不是政治意識之爭,目前呈現的是文化傳承誰站在正統,以及誰佔有優勢的問題。

有學者預估,當前兩岸因政治力不平衡,所以在繁簡字體的實力上呈現強弱,但未來在政治整合後,學界必然會再經歷一番熱烈探討。

相關新聞
看不懂正體字  大陸媽要求老師改寫簡體字
張富美:美國未排斥華文正體字 台灣要有信心
台灣代表力爭   美國AP考試正體簡體字並行
中國水下考古現謎團 清代瓷器竟有簡體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