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上漲不大 公眾感覺生活負擔更重

標籤:

【大紀元3月23日訊】(自由亞洲電臺記者希望採訪報導)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1996年到2005年這十年間,物價漲幅不大,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漲幅遠低於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漲幅。然而,中國的一項最新民調卻顯示,85.3%公眾感覺生活負擔比十年前更重了。

據《中國青年報》日前報導,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和新浪網新聞中心最近聯合進行的一項有7,625人參與的調查顯示:一方面,78.8%的人認為,和十年前相比收入增加了;而另一方面,85.3%的人感覺自己的生活負擔比十年前更重了。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從1996年到2005年這十年間,物價上漲幅度並不大。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漲幅遠低於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漲幅,甚至在1998年、1999年和2002年中,價格還出現了負增長。

為什麼人們的收入逐年增加,統計數據顯示物價上漲也不大,可公眾卻感覺生活負擔更重了呢?

《中國青年報》的報道援引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的話說,雖然統計數據顯示物價低迷,但很多人卻感覺到生活負擔比十年前更沉重,這是因為有幾類大宗且大家都要消費的商品的價格有了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增長,比如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等。

調查顯示,人們花錢最多的三方面依次是住房、教育和醫療。與此同時,公眾感覺這些年上漲最快的恰恰也正是這三方面。

據《市場報》報導,一般認為,房價與家庭年收入的比例在3~6倍之間,比較正常。然而在國內,這一比例甚至達到了10~20倍。

旅居法國的中國勞工活動人士蔡崇國就此表示:「首先是中國個人的收入,工人、農民也好,沒有像報紙上和統計局數字上講的增加的那麼快,增加的那麼多。20%的人生活的很好,他的收入可能是幾萬;同時6、70%的人,他的收入恐怕也就是幾百塊錢一年。

所以說,大多數人的收入和數據顯示的比起來要少的多。第二個原因,中國的統計數字很多是地方統計局報上去的,有很多水分及誇張的成分。」

中國《個人理財》雜誌,在全國37個有代表性城市所做的調查顯示,中國城市家庭購房平均要花掉其十三年多的收入;溫州、上海、杭州等地的居民購房,甚至需要花費超過20年的家庭收入。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孫繼業指出,20年前,大學每學年的學費只有200元,現在已經衝上5,000元大關,增長了25倍。一名農民辛辛苦苦13年的收入,才能供得起一個孩子上大學。

來自衛生部的統計數字顯示,上世紀80年代,全國一年的總體醫療費用為143.2億元,到2003年上升到6623.3億元,20多年增長了40多倍。與此同時,在總體醫療費用中,需要個人支付的比例,也由21.2%上升到55.5%。蔡崇國指出,中國近70%的人並沒有享受到經濟增長的好處。

蔡崇國:「如果是群體實際上佔中國的大部分人口,農民在中國的人口是70%,大概有七億到八億之間,城市的貧困人口、離崗、下崗的人,中國的失業人口大概12%、13%,有的時候17%、18%,把他們家人也算上很可觀的數字。

所以生活貧困的城市人口應該有一億左右。中國的弱勢群體主要是他們經濟上的收入很低、政治上沒有權力,這樣的人在中國有6、70%左右。」

正如一些媒體在評論中指出的,住房、教育和醫療,已經成為加重人們生活負擔,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新「三座大山」。銀行中高達14億元的居民儲蓄,也多是老百姓為應付這些問題所準備的。本報調查顯示,在談到「你為什麼儲蓄」的問題時,排前五位的依次是:應急、教育、住房、養老和醫療。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僅僅靠居民個人儲蓄,顯然是不現實的。

(據自由亞洲電臺錄音整理)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需求放緩衝擊商業 中國大宗農產品進口暴跌
山東學生跳繩慢被踹斷鎖骨 涉事教師4個月後停職
中國產起重機存在國家安全隱患 美嚴重關切
颱風貝碧嘉襲上海 路燈杆連根拔起 鐵皮被吹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