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馬祖,見著宛若異國山城的芹壁,羨慕地跟村中阿伯聊天:「你們的石頭屋好漂亮!」阿伯不解地笑我頭殼壞了:「你們台灣的水泥房子才好,又高又寬敞,光線也充足。」再問阿伯怎麼沒搬去台灣跟兒女同住,享受鋼筋水泥房子的舒適方便,阿伯卻說:「住不習慣。」
即使如此,我仍滿懷著浪漫的想像,住進了石頭屋,過著望海的日子,恣意編織著海盜故事的情境。但是才過一晚,這才發現真的不便,隔音設備極差的木板隔間和樓層地板,稍一走動就有聲響,令人無法安眠。原來,想像和現實的距離總是很大的。
但我依然沈醉在馬祖芹壁的美,尤其在夕陽西沈時,金黃色的陽光灑進室內,端了杯咖啡,倚著厚實的條石窗框向外眺望,海面閃耀著粼粼波光,有如一幅生動的海景畫。這時我才深深體會,原來芹壁石頭屋的建築美學不僅只於外觀,它錯落有致地順著坡勢層層相疊,因而形成如劇場的座位效應,前屋不會擋住後屋的望海視野及光線射照。也許當初建屋者並無「借景」之意,只是單純地想讓室內明亮些,但卻意外地成為旅人尋幽的祕境。
芹壁的民居完全因地制宜而建,一棟棟小巧玲瓏的四方石頭屋,包含了當地人無意造就的借景美學,還有許多意外成就的美感,更是為了生活在這片臨海的陡峭坡地,與大自然所進行的協調。
石牆蘊含的豐富生命
建造這些石頭屋的石材,大部分取自於當地,其中色樸質溫的黃色花崗岩最易取得,因此成為牆面的主角;而數量較少的黑色玄武岩,及原本用來壓船艙的大陸青斗石,僅做局部搭配的配角。有些石頭屋為增強穩固性,牆基外擴,如上窄下寬的梯形一般,當地人稱為「馬蹄腳」。
馬祖石屋的牆體石材以三合土為膠結,並以白灰填縫,沒有一棟房子的表情是一樣的。依結構的不同,由數種砌法組合而成:門、窗的框架以條石榫砌,屋角及門窗周邊多以方形或長形石材做丁字砌(水平砌),其餘的牆身多用亂石砌,或做人字砌,並以本壘板似的五角形石材做收邊。由於石屋巧妙地結合了各種砌法,加上石塊顏色的搭配,豐富了牆面的生命。
屋主的富貴權勢,也反應在石屋的大小及牆面的石砌:人字砌和丁字砌屬於較講究的砌法,需要靠人工敲出規格大小一致、平整方正的石材,費時費工,僅有大戶或有錢人家才有此經濟能力。早年窮苦人家要蓋房子,得先花費許多時間一塊一塊地收集石材,等收集夠了才能開始建造。但由於石塊大小不一,只能砌成如蛛網般的亂石砌,雖然沒有人字砌或丁字砌來得整齊規矩,但卻極富變化,別具特色。
質樸含蓄的建築裝飾
早年馬祖居民多以漁業為生,質樸簡單的生活也反映在民宅建築上,樸實無華的石頭屋雖少見雕琢華麗的裝飾,但匠師往往在不經意的小地方發揮巧思,不誇張、帶點含蓄,卻總讓人眼睛一亮。
因此每回帶朋友到馬祖,一定邀請大家加入尋寶遊戲,找的是「豐富房子表情」的寶藏,例如:石砌的牆面,常有「意外」的圖形出現,一朵蓮花就鑲嵌在石壁上,有的被屋主塗以顏色,彷彿想要提醒大家的注意。屋頂排水口以泥塑的鯉魚加以裝飾,即所謂的「雙鯉吐水」,代表「鯉躍龍門」之意,魚身的線條活潑生動,為牆面生色不少。偶見巴洛克式風格的半圓形拱窗,或以牙子砌做為窗楣的裝飾,再講究一點的,則把條石窗框當做仿木條結構處理,並刻有蓮花座。屋子主要出入門的邊框上,多設有泥塑天爐,是每月初一、十五祭拜天公的插香座,造形各異其趣,如書卷、葫蘆、蓮花、花瓶等,無一相同。
如果說閩南式建築的氣派豪華是大家閨秀,那樸素中帶有俏麗的馬祖建築就是小家碧玉,值得細細欣賞品味。
——摘自野人出版社《聽看馬祖》@(//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