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素有「台灣最後一塊淨土」之稱,絕對是台灣的世外桃源。來到台東,傳統的玩法就是沿著花東海岸公路,從花蓮沿東海岸往南下到台東地區,一路上走走又停停,觀賞點多是八仙洞、石雨傘、三仙台、泰源幽谷、小野柳等地景。
其實,造訪台東的「山、海、島嶼」之美,玩法可以很多樣。除了一般常去的旅遊景點外,沿著花東海岸公路、省十一號公路往南走,海岸邊隱藏著無數個新興的雅致風景。不論是二日遊的賞景、三日遊的探訪,甚或四日以上的深度,樣樣都可讓人滌盡塵憂,探訪到台東的另一個面貌。
|
|
都蘭遺址 必遊部落
從台東市走台十一線往北行,進入知名的東海岸公路,碧海藍天一路圍繞。山海間的美麗部落都蘭村,就位於東河鄉都蘭村西北方約一公里的平緩海階地上,此處以三級古蹟的都蘭遺址最為著名,東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正積極籌設都蘭山遺址公園。
都蘭遺址年代距今約三千年前,為麒麟文化遺址,是著名的巨石文化遺址之一。一九三三年日治時期首次發現一個長方形岩棺,一九五三年又發現了兩列巨石群,分別為「石壁區」和「岩棺區」,主要文化特徵就是具有特殊異象的巨石構造物群,目前殘留有三塊豎立在地面上的石壁組成的石列。
其中,著名的孕婦石應是大自然的傑作,然有傳說指出,一名阿美族孕婦遭到布農族獵人殺害,婦人丈夫悲傷過度,故而雕了妻子遺像以資紀念,所以,石雕有胸部和突起的腹部,很像懷孕中的婦女,只不過沒有頭部,據說,這是因為獵人將頭顱割下帶走。
根據調查,都蘭附近還有幾處文化遺留地點,如土銀後方台地、都蘭林場、退輔會都蘭農莊的後院,可能包含繩紋紅陶、麒麟文化和卑南文化等三個文化時代遺址。
|
|
水往上流 遊客驚歎
在抵達都蘭遺址之前,約二十分鐘的車程,有處「水往上流」的奇觀。這裡原本是一條毫不起眼的灌溉溝渠,卻因為水往上流而聲名大譟,是觀光客必訪的景點。
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水會往低處流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這裡的水卻是往高處流,這可真希奇了!建議民眾可以摘一片葉子來觀察看看,到底水是否真的往上流?實驗過後,可以發現這是地形落差所產生的視覺錯覺,仔細觀看旁邊的水道,原來它是與道路呈傾斜角度,才誤以為有水緩緩上流的奇異景象。
登山望眼 美不勝收
都蘭——阿美族語中為A’tolan,原名「都巒」,該地多石,族人闢地耕作時,將挖掘的石頭砌在旱地旁,A’tolan即為石塊堆積之處,爾後因發音緣故改為「都蘭」。在地的阿美族人稱都蘭山為「dugus a du lan」,強調是「都蘭的山」,它不僅是阿美族人心中的聖山,也是寶石的原鄉。
都蘭山被奉為台東縣「縣山」,面俯廣闊無際的太平洋,背倚海岸山脈,由板塊運動擠壓而成,屬年輕的脈層,地質活動頻繁,海拔一一九○公尺,外觀挺拔峻峭,直聳入雲霄,終年氣候變化萬千;登上山頂後,東面可遠眺太平洋,綠島、蘭嶼,而泰源盆地、池上以南台東縱谷、台東平原盡收眼底,為台東登山望遠的好場所。
都蘭山礦藏豐富,早年採礦盛極一時,當地盛產藍寶石,礦質純、色澤鮮豔,可惜因開採價值不高而停頓。近年因觀光產業興起,帶動藍寶石的收藏價值,縣政府擬計畫推廣玉石產業。
傳說中的都蘭山,綿延傳誦著許多傳奇故事。若從台東市北望,則有如美人醉臥,當地居民暱稱「美人山」;若由花東縱谷向西望,彷彿見到睡佛躺臥,自古阿美族、卑南族視之為聖山,二千餘具墓葬方向全朝向此山。
台東縣文化局從二○○二年起連年舉辦都蘭山藝術節,首屆以「詩、書、音樂」為主體,第二、三屆分別以「玉石與地質」、「神話」為主題,二○○五年推出「聖山傳奇」,知名環保音樂家馬修連恩曾入駐阿美族都蘭部落半個月。
新東糖廠 再生空間
來到都蘭,一定不能錯過造訪藝術新聚落「新東糖廠」。緊鄰東岸山海美景的新東糖廠,創建於日據時代,已有七十年以上的歷史,是東部唯一僅存的紅糖工廠,顯著的大煙囪訴說著它過往的歷史。在荒廢十一年後,三年前一群藝術工作者進駐,巧手改裝糖廠成為藝術博物館和創作空間,都蘭山藝術節即選擇此地作為開幕地點。
糖廠最早是由高雄望族陳水盤、陳傳兄弟(前高雄縣長余陳月瑛家族)所創立,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曾遭美軍轟炸,而停止生產。
戰後一度復業,卻因戰後經濟惡劣,又消費不足,工廠又被迫停工關廠。
一九六○年新竹人黃木水先生,具有豐富紅糖製造經驗,特別遠從西部抵達台東勘查工廠,毅然投入重資修建工廠,並在整個東河鄉、部分成功鎮及利吉地區種植甘蔗,創造了一九七○年代中期甘蔗壓榨量突破五千六百萬公斤的高峰,躍升為全國紅糖產量第一的私人製糖廠。
一九八○年代中期以後,台灣的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工資上揚,農業勞力嚴重流失,造成很多的紅糖工廠紛紛關廠歇業,到了一九九○年難以抵抗時代的變遷,於一九九一年甘蔗壓榨期結束後,宣布停產。
三年前新東糖廠轉型發展,舊倉庫改裝成木雕工作室、戲劇排練場和展覽空間。從入口處進到紅糖藝術館裡,可看到花蓮阿美族原住民范志民的「風鈴隧道」與漂流木裝置藝術作品,當地的原住民孩子們在其中嬉鬧,這個重組再生的文藝空間,也可以是一個大小朋友最原始自然的遊樂園。
廠內的Eky博物館收藏有「阿美族第一木雕家」Eky(林益千)作品。馬蘭部落出身的Eky,畢業於輔仁大學體育系,自幼跟隨木雕家父親學習技藝,曾在多項全國原住民木雕比賽中獲獎肯定,晚年則回到故鄉定居在東海岸專職創作,五十二歲因病去世。
金樽 自然風貌完整
東河鄉南部的金樽是一個小漁村,因灣似酒杯,故取名為金樽。港口以南有一段約三公里長的沙灘,附近有漁港、小海灣、離岸礁、海岸岩壁,整個範圍包括金樽漁港、白沙灣海灘、山澗峽谷。沙灘後方依著高三十至五十公尺的峭壁,構成一片屏障,猶如世外桃源。從台東市出發後,直接上中華大橋,走十一號省道,經都蘭、興昌、羊橋到隆昌,即可抵達。
台灣有一座世界罕見的陸連島,這座陸連島還在發展當中,由於知名度不高,自然風貌相對保存完整。金樽外海有一處狀似船錨的離岸小島,亦稱「錨島、錨狀礁」,小島與海岸平行,對前進的波浪產生繞射作用,繞射波在島與海岸之間相撞,能量被消滅,促使海浪夾雜的砂礫沉積下來,當退潮時,沙洲露出海面,變成了陸連島,此景堪稱世界級奇景,學術價值極高。
金樽的海濱咖啡,是近年來最出名的景點。夜晚滿天星斗,坐在高高崖壁上,喝著現煮的香醇咖啡,望向一旁的陸連島,或者聽聽街頭藝術家在此彈唱演出,優閒自在無比。
三年前,有十餘名藝術家,不分族群與性別,自發性來到金樽海灘紮營與創作,防風林內紮營生活,組成「意識部落」,以就地取材方式,以漂流木在綿延的沙灘上裝置出一件件獨一無二的作品,使當地一度成為最富人文氣息的創作區。
後因連續颱風侵襲,漂流木裝置作品又衝回海上,再度成為漂流木,防紮營區也因土石流肆虐,藝術家不得不撤離,如今在隱密的防風林內,仍有當初搭建的棲身之所,變成名副其實的部落「遺跡」,反吸引慕名遊客的探訪。
──轉載自223期《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