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4日訊】2月11日是上海市狗年裡第一個大型人才招聘日。這一天在上海八萬人體育場,迎來了四萬名求職者,而留給他們的工作崗位卻只有6000個。40000:6000,也就是說如果這些工作崗位都分出去了,還有34000人仍然處於待業或無業的狀態中。而這,也僅僅是上海市一個地方。
筆者始終認為,從求職者的多少就可以看出失業的人數。在我上班的路上,每天都要經過一個人才市場,這個人才市場每週二、週五對外開放,每個星期二和星期五都要有很多的人來到這個人才市場找工作。我不清楚每個招聘日會有多少個工作崗位在等待著他們,但有一點卻可以肯定,招聘會上提供的工作崗位遠遠少於來求職的人們。商品可以求大於供,這樣有利於市場的發展,可以保障貨幣的流通,市場的擴展,從而提升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而求職的人一旦多於政府或個人(包括企業)提供的工作崗位,則說明了一種不正常的狀況。
第一、求職者多說明下崗、失業人員多。在很多人才市場上,我們都能看到很多的求職者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而這些人來找工作多半是因為下崗或者失業所致。原來的單位解體(倒閉)了,才導致這些人失去了原有的飯碗,才會去人才市場尋找的新的“飯碗”,只有這樣才能夠生存下去。面對無數的下崗、失業人員,誰來保障這些人的基本生存狀況?雖然國家為大量40-50歲下崗失業人員提供了一些相關的優惠政策,但是仍然很難滿足整體的所需。從而考驗的社會保障機制是否完善,能否承載起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第二、求職者多說明高校畢業生多。幾乎在每一個人才市場裡,我們都可以看到會有很多稚嫩的面龐在每一個招聘單位的攤位前晃來晃去,而他們則多是應屆或往屆的高校畢業生。他們每一個人在踏入大學之門時心中總會充滿美好的幻想,而一旦從學校畢業走進現實的社會,就會察覺出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很多次,我能感受到那些來找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們那迷惘的眼神和焦躁的情緒,是誰逼他們走到了今天的地步?事實上,在今天,依然有人根本就分辨不清大學到底是幹什麼。誰都知道我國現在搞經濟建設需要人才,可是我們的大學卻很少能培養出相對應的人才,而這些大學生一旦畢業走進社會無形之中就可能成為一種社會負擔,難道這就是現在收費頗高的所謂的大學教育嗎?如此一來,括招還有何意義?大學又有何意義?
下崗失業人員與大學生僅僅是人才市場裡面的一部分,還有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也在努力找工作,多數人找不到工作是因為他們沒有本事或者是不願意吃苦嗎?我看不見得,關鍵是沒有制度去保障求職者的根本利益。“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這是很多企業尤其是私企慣用的標語,僅從這句話,就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時下找工作是何其的難,又何其的苦,找到工作後還得時刻準備“下崗 ” 。企業不能僅僅要求求職者,在保證職工的基本利益上,又能做些什麼呢?
工作努力和努力工作固然無可非議,關鍵是面對一個崗位擁有著眾多的競爭者,誰該對這種怪象負責?誰來保障公民應有的生存權?誰又能為每一個求職者提供一個適合自己又可以長期保住“飯碗”的工作機遇呢?(//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