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七日電)根據最新研究,原本公認水力發電不會排放二氧化碳,是最乾淨的能源,但專家發現,東南亞熱帶的50餘條河川及水庫由於有機質含量高,釋放更大量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亞氮到空氣中,濃度甚至高過中型的火力電廠,不見得是乾淨能源。
行政院國科會推動國際科學合作不遺餘力,有鑑於全球氣溫逐步上昇、極端天氣變化加劇等現象,可能與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效應氣體有關。而各河川大規模築壩後,也必將對河川流域、河口及大陸棚造成影響,這些問題已引起國際重視。
國科會永續會與國際合作處配合,協助設立東南亞區域全球變遷研究委員會(SARCS)與運作,近三年來SARCS的區域研究合作主題為「東南亞陸地及海洋之碳循環研究」,由中山大學教授陳鎮東擔任總主持人,除領導東南亞區域研究團隊合作研究外,並負責國內團隊的整合與協調,目前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
陳鎮東表示,全球大約有四成的淡水及懸浮顆粒透過十條大河輸入海洋。自1950年以來,高過15公尺的水壩增加了7倍。而水力發電一向被認為是不會排放二氧化碳的乾淨能源,但由於河水在水庫內滯留,因此水中有機質分解,如此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亞氮等溫室效應氣體必然增加。
且大陸棚地區因淡水輸入減少,可能導致湧升流強度降低,進而減少營養鹽之湧升、藻類生產量以及降低漁獲量。大陸棚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跟著降低。而中國大陸已在湄公河的上游瀾滄江建築巨壩,日後更將有一系列高達380公尺的大壩,對下游的泰、寮、柬、越諸國及南海必然產重大影響。
陳鎮東說,過去一直以為水力發電是乾淨的能源,可以不排放二氧化碳,但是越來越多證據,包括台灣、東南亞有關水庫的證據都顯示,水庫所排放的溫室效應氣體甚至要比相當大小燒煤、石油的火力發電廠,排放的還要多。
他估計,排放一噸的甲烷,相當於排放21噸的二氧化碳,排放1噸的氧化亞氮,更相當於排放200噸的二氧化碳。正常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是375ppm,但翡翠水庫居然高達8000ppm。
至於該如何減少河川、湖泊、水庫造成溫室效應氣體?陳鎮東說,解決的辦法就是砍掉水庫水底的樹木,減少有機質的堆積,另外將空氣打到水底,也是可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