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失敗的教育體制對教育三大功能的嚴重破壞

何清漣

人氣 10

【大紀元12月29日訊】最近幾條新聞的內容都涉及中國教育領域的弊端。一是民間版本的“2006高校十大事件”與“2006高校教育十大震撼事件”,展現了彌漫於高校的眾多問題:學術腐敗、教授的科研欺詐、高校亂收費問題、畢業生陷入就業困境、學校在就業率上做假、一些名校竟然將開設高爾夫球課程當作“課程改革”、眾多學子無心向學、十所高校揮霍鉅資建造豪華校門,等等;二是大學校園裏此起彼伏的學生騷亂成為今年群體性事件當中一道新風景線;三是《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指出,大量年輕人在空前嚴酷的競爭壓力下,逃避做事業和家庭頂樑柱的責任,在工作、婚戀、學習中自我放棄,最終導致從社會中間層向下滑落,居於“下流社會”而無力改進。

  所有問題均證實了中國教育體制已經嚴重破壞了教育的基本功能。  

  第一、高校高收費政策嚴重破壞了教育的促進社會平等功能。中國的高等教育收費之昂貴,應該說居於世界首位。按照國際通例,高校學費標準大約占人均GDP的20%。以發達國家為例:英國:較早打破免費高等教育制度,從1998年起,英國開始對本國學生每年收取最高不超過1,100英鎊的學費,占英國人均GDP的7.3%。德國並不收取任何高等教育費用,法國只收取少量的入學註冊費。西歐和北歐等許多國家,其大學教育是免費的,如瑞典、芬蘭和丹麥等國。

  即使中國奉為“教育市場化”楷模的美國,其“市場化”也相當有節制。2001年,美國大學平均學費為5,000美元,約占美國人均GDP的15%,公立大學的學費一般只幾千美元,而且美國78%的大學生在公立大學就讀。

  而中國人均GDP剛過1,000美元(8,000人民幣左右),大學學費卻漲到6,000-8,000元人民幣,占人均GDP的70%甚至100%。每年高校開學之前,農村均要發生多起因學費難籌而自殺的悲劇。可以說,高校高收費政策徹底剝奪了社會底層成員向上升遷的希望,將他們置於無望境地。

  第二、彌漫於高校的腐敗現象,嚴重破壞了教育促進青年一代道德成長、心理發育的功能。

  中國高等院校的腐敗案件每年花樣翻新。從招生到課程考試,都有一些腐敗的行政工作人員與教師在作弊。近兩年,發生於高等學府的科研欺詐成為媒體的熱門話題。而學術腐敗更是層出不窮,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發生多起教授和研究員剽竊他人成果、造假或其他腐敗現象。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教育部不得不在5月份宣佈成立“學風建設委員會”,負責“全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學術道德、學術風氣建設的指導和諮詢”――這一委員會可能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為人師表的教授群體以其行科研欺詐,剽竊學術成果等不倫之事,向學生們展示了一點:當今社會,做下流無恥之事才能通往上流社會。如此行為示範,又豈能指望高校教育能夠促進青年一代的道德成長?

  第三、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知識型勞力嚴重過剩這一現象,嚴重破壞了高等教育提供公平競爭、促進社會成員向上流動的功能。

  在美國及歐洲,大學一向被視為培養中產階級的搖籃。因為高等教育在促進社會成員向上流動方面具有以下作用:通過高等教育,讓優秀青年獲得專業知識服務於社會。而來自下層的青年人則可以通過接受高等教育進入中產階級行列,改變貧困代際傳遞的現象。因而高等教育一直被視為實現社會平等最偉大的工具,也是發展中國家設計國家反貧困戰略的重點。

  中國大學生就業難,不僅在於就業機會稀缺,還在於競爭環境很不公平。在就業市場上,大學生獲得就業機會對家庭的依賴遠超過對個人能力的依賴;而在職場的競爭中,向上升遷時也更多地依賴人脈而不是個人能力。尤其是如今,當眾多年輕人在大學畢業後連自食其力的工作機會都難以求得之時,年輕人自甘“下流”放棄上進,則是勢所必然。

  失敗的教育自然不能養育英才。中國能否真正崛起,成為國際社會當中一個負責任的成員,不僅需要改進當今政府的作為,還需要培育出一代健康上進的青年。因為他們才是國家的未來。為了挽救中國的孩子與中國的未來,中國政府應該儘快改革病入膏肓的教育體制,認真打掃中國的政治環境與社會環境。否則,所謂“崛起”,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精神自慰而已。

──轉自《華夏電子報》第172期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何清漣: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重大變化
何清漣、程曉農休斯頓演講-問答(上)
何清漣、程曉農休斯頓演講-問答(下)
何清漣:權力與文學交配的產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