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9日訊】大紀元為讀者精選十條了一年來科技方面的最新﹑最重大的發現及發明。
一﹑溫室效應使全球溫度迅速上升
美國國家科學院6月份向美國國會提交的報告﹐認為全球氣溫在穩定了一萬兩千年後,20世紀初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氣體含量大幅上升,導致20世紀的後幾十年比過去氣溫大幅度上昇。而「人類活動應為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負大部分責任。」
太空總署哥達德太空研究所韓森 (James Hansen) 領導的研究小組表示,近三十年來地球變暖的速度極快,每年就上升0.2℃,使整體氣溫達到上次冰河期在一萬兩千年前結束來的最高峰,而且只差一度,便達到300萬年來最暖的紀錄。
暖化造成冰帽的融化,特別是格陵蘭和西南極的冰帽,可能使海平面上升幾米,甚至于幾十米。大批動植物可能滅絕,像颶風之類的惡劣氣候可能變得更為劇烈。
氣象學家警告,若全球氣溫再上升攝氏二至三度,屆時地球天氣、生態將會有重大變化,人類將無可避免的面臨一場水深火熱的災難,地球將變成「一個完全陌生的星球」。研究人員還表示。目前地球氣候環境的惡化趨勢可能難以逆轉。
溫度太高﹐北極熊入冬難以入眠 (Evert-Jan Daniels/AFP/Getty Images) |
二﹑科學家發現大量系外行星
最近系外行星﹐10.5光年遠(NASA) |
自從1995年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後,11年來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兩百多顆系外行星。尤其是2006年,有二﹑三十顆系外行星被陸續發現,而且許多現象都是從來沒有見到的。
加拿大天文學家發現兩個很特別的天體,它們的溫度比恆星冷得多﹐質量也只有太陽的1%﹐因此不是恆星﹔但是它們不是圍繞恆星運轉,而是互相圍繞對方運行﹐因此也不是行星。而且它們的形成方式也與其他行星不同。
研究人員發現了多顆類地行星﹐其中一顆是地球的五倍大。還有一顆被認為是迄今最小的系外行星﹐只有冥王星的五分之一。
科學家還發現了一顆大而輕的行星﹐它的存在足以挑戰目前的行星形成理論。它的體積比木星大一倍半,而它的重量卻只有木星的一半。根據當前的行星形成理論,如此巨大但又如此之輕的天體是不應該存在的。
十月份發現一顆距離地球只有10.5光年遠的行星﹐這是迄今為止最近的系外行星﹔十月份哈勃望遠鏡還發現了16顆行星﹐其中包括五顆公轉時間不到一天的超短公轉週期行星﹐其中最快的在十小時內繞行完它的恆星。目前科學家相信﹐類地行星可能遍佈太空。
三﹑冥王星行星資格被取消 引發爭議
哈勃望遠鏡眼中的冥王星 (Getty Images/NASA) |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8月24日決議取消冥王星的行星資格。會議期間,行星定義委員會提出了「9+3」(即另外新加3個行星)、「9-1」等四份建議案。與會者分歧較大,通過熱烈討論後表決,以237票贊成,157票反對通過了新的行星定義。
決議首次把太陽系天體分成三類:即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根據新定義,「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
冥王星因為其軌道與海王星相交,因此不符合這一定義,於是被排除在行星家族之外,而成為矮行星。但是許多其他科學家認為認為矮行星和行星的區別很難界定。
同時﹐由於與會的2500名天文學家只有424人出席了投票,投票結果的代表性受到質疑。不少天文學家稱決議的新行星定義不規範,建議全球一萬名專業天文學家以電子選舉的方式,再度審議冥王星的歸宿。
四﹑天文觀測首次發現暗物質直接證據
兩個星系團碰撞後形成的物質雲團1E 0657-56 (NASA) |
通過觀察兩個星系碰撞後的重力分布,科學家首次發現了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
據新科學家雜誌八月份報導,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天文學家小組,用「錢德拉」X射線天文望遠鏡,觀測了距太陽系一億光年處船底座兩個星系團的碰撞、融合的過程–星系碰撞融合後形成了氣態雲團。
科學家利用「引力透鏡」現象對重力場進行觀測﹐發現系團的碰撞、融合後的重力場的中心並不在氣態雲團(物質)中,這表明重力的來源另有其因,那就是「暗物質」。劇烈的碰撞造成了物質同暗物質相互分離,從而出現了重力場與可見物質脫離的罕見現象。而在通常情況下。物質和暗物質是混合在一起,同地存在的。
科學家們還解釋了物質同暗物質相互剝離的原因:碰撞的沖擊效應是原子之間的電磁力,而這種力只能對物質起到拉扯作用,使其位置移動。而電磁力對于暗物質是不起作用的,因為暗物質只通過引力同其他物質發生作用。這就造成了物質同暗物質分離的現象,也給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獲得「暗物質」直接證據的難得機會。
五﹑隱形技術獲突破性進展
據路透社消息,蘇格蘭的聖安德魯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萊昂哈特(Ulf Leonhardt)7月31日發表的研究提出隱形技術的理論可行性。
萊昂哈特的設想是利用「超常介質」將光引導著在人或物體附近繞開。結果是﹕你會看到後邊的景致,物體本身則好象透明的。他認為首先研製出的設備可能被用於電磁波段,例如讓雷達波彎曲從而躲避雷達探測。
就在10月份﹐一組美英科學家已經將理論變成了現實。只不過他們的工作是根據帝國學院潘德瑞爵士今年5月提出的理論完成的﹐但基本思想是一樣的。
美國杜克大學電機工程系助理研究員史密斯和舒里與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合作﹐利用「超常介質」製成的結構體,吸收微波後產生電磁場,調控微波的方向,讓微波繞過物體,從而避免該物體被微波探測到。
目前的設備僅對二維平面的微波探測有效,還無法完全隱藏物體。實驗中的物體還是有些許陰影,人眼實際上也還是可以見到物體。而真正的隱形是要讓物體完全透明﹐也就是實現將可見光繞開。對此﹐潘德瑞認為技術難度很高﹔萊昂哈特相對樂觀﹐他認為一天這不會太遙遠。
六﹑NASA發現火星表面最近有水流動跡象
火星表面一個「溪谷」1999和2005年的照片對比顯示有一條新的沉積帶產生。科學家推測可能是因為新近有水沿「溪谷」的壁面流下而致。(NASA/JPL/Malin Space Science Systems via Getty Images) |
一項對美國火星探測器(Mars Global Surveyor)發回照片的重新研究發現,液態水可能就在最近幾年前在火星表面流動。這一發現使科學家燃起了這個紅色星球可能具有適合人類居住環境的希望。這項新發現於12月6日在《科學》雜誌上發表。
科學家們對1999年到2005年拍照的火星照片重新進行對比研究﹐比較數千個已經被發現的火星「溪谷」(gully)的變化情況﹐尋找是否有新近水的活動證據。
其中有兩個「溪谷」在1999和2001年曾經照過相,而在2004和2005年又被重新照相。對比這兩組相片可以清楚看出有水沿「溪谷」的坑壁(crater wall)流下的跡象。
儘管這些照片並未直接顯示水的跡象,但他們明顯顯示了火星表面形態的最新變化,而這些變化給科學家提供了迄今最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就在最近幾年中,水有時還在這個布滿灰塵,寒冷的世界流動著。
七﹑美俄科學家創造新化學元素
鈣離子通過加速器撞向鉲。(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
美國和俄羅斯的科學家10月份宣佈創造了新的化學元素,第118號原子。若獲證實,這將是目前為止最重的化學元素。
第118號超重原子是將鈣離子與人造元素鉲(Cf,Californium)碰撞時產生的,原子核中有118個質子,雖然只存在了千分之一秒,也就是一毫秒,但是卻是目前為止人造元素中最重的原子,也是第一個人造的惰性氣體。
同一個研究隊伍過去創造了另外四種元素,第113,114,115和116號元素。
1999年曾有研究團隊宣稱成功創造了118號超重原子,但是該項報告後來被指控資料造假,並在2002年撤回論文,開除了一名參與研究的科學家。這次研究成功的團隊中,包括三名參與當年實驗的科學家。
八﹑西方技術人員開發軟件突破中共封網
「火鳳凰」安全網絡工具 |
隨著雅虎﹑古狗等西方公司陸續參與協助中共政府的網絡封鎖﹐海外許多科技人士開始各自獨立的開發相應的軟件幫助沒有信息自由的地區﹐尤其是中國大陸網民繞開封鎖﹐獲得自由社會的信息。2006年﹐網絡突破技術進展迅速﹐並開始走向整合。
2月份﹐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商業週刊﹑富比士等集中介紹了幫助中國人民突破中共網絡防火牆最得力的兩套免費軟件,自由門(Freegate)和無界瀏覽(UltraSurf)。兩套系統分別由北卡州的動態網路技術公司和加州的極景網絡科技公司開發。
波士頓環球等報導量一些其他西方計算機專家開發的技術,包括加州聖地牙公司的的匿名沖浪軟件﹐麻省志願者的Tor計劃和多倫多大學的Psiphon等軟件。
6月份﹐美國HeartyIT信息技術公司推出「火鳳凰」安全網絡工具。「火鳳凰」採用了新的技術,可加密傳輸用戶上網的信息,使得網管無法在傳輸過程中監視用戶的email、聊天內容、瀏覽的網站、發表的文章。還有,這些工具還隱藏用戶的IP地址,使服務提供者不能通過用戶的IP地址得到用戶的地理位置或身份。
12月18日﹐四家在突破網絡封鎖領域居於世界領先水平的北美公司﹕動態網絡技術公司﹑極景網絡公司﹑花園網絡技術公司和世界之門終於達成協議,以期在技術和運營等各方面全面合作,為用戶提供更快速和更穩定的突破封鎖服務。
九﹑首爾大學調查證實黃禹錫幹細胞研究造假
黃禹錫 (Getty Images) |
南韓「首爾國立大學」調查委員會,在2006年1月10日發布了調查報告,證實黃禹錫2004年到2005年所有關于幹細胞技術的研究,全部是造假資料。
首爾大學的聲明發表後的同一天﹐美國「科學」雜誌表在表示,他們將撤銷南韓科學家黃禹錫在2004年所發表的另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宣稱從人類的胚胎中培養出幹細胞。
此前一周﹐科學期刊已經宣布撤銷黃禹錫從2005年5月以來發表的文章。黃禹錫在這些文章發表了當時被視為驚人成就的製造幹細胞的細節。
11日﹐「首爾國立大學」校長鄭雲燦發表「對全國民眾道歉書」。他措辭嚴厲地表示,「黃禹錫」的做法,已經是一種「學術犯罪」,他一定會嚴肅處理黃禹錫造假案,還有其他涉案的研究團隊成員。
黃禹錫本人已在2005年12月公開道歉,並辭去在首爾大學的研究工作。
十﹑中國發現最早水生﹑飛行哺乳動物化石
藝術家假想圖﹐「獺形狸尾獸」(AFP/CMNH) |
2006年在中國發現了迄今最古老的水生和飛行哺乳動物化石。
據美國科學雜誌二月份報導,中美科學家最近公布了一種新發現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這種生活在一億六千萬年前,會游泳、以魚為食的生物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半水生哺乳動物。
該化石從鼻吻到尾尖約20英吋長, 大小類似小型母鴨嘴獸或是小型家貓。它被命名為「獺形狸尾獸」 ,拉丁文之意即是海狸尾巴與類似水瀨。
化石是于2004年在中國遼寧發現。從結構看﹐這種原始生物就象是好幾種動物的集合體:寬而平有鱗片的尾巴像是海狸,牙齒尖銳善于吃魚像是水獺,在岸邊挖洞以及狗爬式的游泳則是鴨嘴獸特征。
英國「自然」雜誌12月份報導,中國一個研究小組年初在內蒙古寧城地區發現了地球上迄今最早的會飛的哺乳動物「遠古翔獸」化石。
「遠古翔獸」,體長十二到十四公分,體重約七十克,大小與小型飛鼠相當。翔獸具有特化的牙齒結构和大小适中的翼膜,翼膜上覆有毛發,由四肢和尾巴支持。翔獸的生存年代至少可回溯到一億二千五百萬年以前。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