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8日訊】(大紀元記者王茱麗牛頓鎮報導) 文協(GBCCA)藝文小集於五日(星期日)晚假該中心舉辦一場經典詩詞欣賞會,特請蔡逢庚博士主講。
會長王子仁首先介紹久居牛頓鎮的蔡博士,他雖任職專業工程師,但對中外古典文學涉獵甚深。會中他精選唐詩多首,並闡述其與中國歷史﹐地理和文物的緊密連接﹐ 同時對日本詩詞及美國早期文學也有很深的素養。 最近他正在編輯日本詩詞﹐這次該會特地複印了一部分講稿資料,提供大家參考。
蔡逢庚將演講分成三個部份﹕第一部份談到的是「唐詩」的特性﹐其次是日本的詩詞﹐因為大家對日本語言及歷史不熟悉的情形下﹐他只能提出一個例子「俳句」來與唐詩作為比較。最後的部份是談「英詩」。
蔡博士表示中國文學的創作除了歷史背景外﹐地理環境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所以談唐詩時﹐就由長江三峽開始。例如﹕李白的「下江陵」中「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讓聽眾有參與感﹐ 特請其中一位為大家朗誦唐詩一首。結果才子袁尚賢博士不禁技癢﹐也以寧波話讀了一首賀知章的 「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一首悲悵的詩詞卻引得哄堂大笑。
經由蔡逢庚的歷史故事的引導,地理環境的解析,大夥似乎逐漸溶入山水、詩畫之中。他指出,中國詩詞的最大特質是有彈性、隱藏性。它的朦朧而優美的意境﹐只能感覺。無法用英文或其他語文,將一首唐詩的內涵、韻味及深意翻譯出來。唐詩可說是將漢學推到了極點。此次他的目地不只是為了帶幾首詩來,而是鼓勵大家不要忘記我們寶貴的文學遺產。
由於時間有限,蔡逢庚只能簡單的談一下「俳句」是繼承日本的詩歌,它的特性是5-7-5的韻律,有季節性的語言,句子溫和,用字簡單,能回味無窮。他們在中國盛唐時期到中國除了學習各種制度外,也模仿唐朝貞觀時期的文學。至於英詩部份只有留待下一次談了。(//www.dajiyuan.com)